行为艺术|新民艺评|“浪费”不是行为艺术

世界粮食日前夕 , 在上海 , 广告行业从业者杨烨炘用500克黄金打造了1000粒纯金大米 , 将总价值20多万元的纯金大米 , 一粒粒扔进黄浦江、垃圾桶、下水道、公交车、地铁站、马路上、草丛中……他告诉媒体 , 他是以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讽刺浪费粮食的行为 , “我想唤起国民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 探讨浪费与节俭 , 小康与贫穷 , 价值与价格 , 富裕与富强之间的关系” 。
行为艺术|新民艺评|“浪费”不是行为艺术
本文图片

图说:杨烨炘将纯金大米扔进黄浦江 资料图
在行为实施者杨烨炘看来 , 吃不完就扔掉大米的行为是浪费 , 那么 , 把贵金属扔进下水道垃圾桶就算不上浪费了吗?如果把这些价值20多万元人民币的黄金换成大米 , 送到那些需要的人手里 , 是不是比扔进下水道有更多的社会价值 , 又岂是“浪费粮食”这个主题所能涵盖的?这项行为艺术既然是以“反浪费”为名 , 艺术行为本身也应当要经得起“反浪费”的审视 。 以一种意义上的浪费抵制另一个层面上的浪费 , 本身就有悖社会公序良俗 , 若以为一切冠之以“行为艺术”之名 , 便可以偷换概念 , 用狡辩挑动人们的神经 , 恐怕也是对于“行为艺术”的误读与误导 。
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 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 。 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 , 除这些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 , 以及与观众的交流 。 所有的艺术中 , 行为艺术被认为是最具争议 , 也是最难懂得的艺术 。
评论家威廉·温特尔说过:“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 。 ”当你在观看行为艺术的时候 , 可能面前的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并不十分愉快 , 艺术家想要观众质疑自己对于艺术的定义 , 这并不会总是以舒适和愉快的方式进行 。 以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的几个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为例 , 她在《凝视》这个作品中 , 直面所有的参观者 , 让每个人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 7个多小时无动于衷 , 直到遇见前任伴侣乌雷 , 潸然泪下 。 作品平衡了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 , 讨论了身体极限与心智状态的可能性 。 阿布拉莫维奇说:“我们总是投身未来 , 或在过去的反思中 , 却很少活在当下 , 要想真正活在当下 , 就请坐在这把椅子上 , 注视我的双眼 , 你所注视的并不是我 , 我只是一个道具 , 一种媒介 , 就像一面镜子 , 你反映你自己 , 然后出现了各种情绪 。 ”
阿布拉莫维奇以自己所费无多的行为换来观众的凝视 , 静默中的彼此理解 , 甚至眼泪 , 如果杨烨炘耗资颇巨的扔掉黄金大米 , 真的能唤起大众对于不再浪费粮食的觉悟 , 如对待黄金一般对待面前的每一粒米 , 那么这次的行为可算得上成功 。 可是 , 以一种更大的浪费抵制另一种浪费的行为 , 最终的效果只不过是收获了普通人对行为实施者本人的关注 , 使原本的籍籍无名 , 变成了热议话题——广告人杨烨炘这次行为若以“广而告之”的程度来衡量 , 可算得上“成功” , 但是 , 他的行为的意义 , 最起码在表达的艺术意义上是失败的 。
【行为艺术|新民艺评|“浪费”不是行为艺术】并非所有痛苦都能汇成语言 , 并非所有的快乐都能化作歌声 。 同理 , 并非所有的“行为”都能称作“艺术” 。 真正好的行为艺术 , 是一种无声的表达 , 不只有刺激的表演 , 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浪费” , 包含其中的应该是我们这一个时代的困境 。 (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