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什么是点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前言读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中,关于点染的这一部分,感觉周先生的解读与刘熙载不太一样。
对于点染,说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刘熙载说柳永词中的点染周先生引用刘熙载《艺概》中,谈到点染:
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刘熙载《艺概》)
刘熙载说,柳永这四句话,前两句是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后两句是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什么是点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文章插图
二、周振甫解读柳永但是周振甫先生却有不同的解读: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
周先生把柳永这首词前面两句,也拉了进来一起分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周先生认为前两句也是点染,念去去,是点,后面都是染。刘熙载没有提到这两句的点染。
至于后面四句,伤离别是点,后面三句都是染,而且是双重渲染。绘画中好像有个词叫做套染,染了一遍,再染一遍。
这四句的分析,也和刘熙载有不同。周先生没有说刘熙载不对,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雨霖铃#什么是点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文章插图
三、诗中有画周先生还引用了一段:
案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阅者无不点首。得画家三昧,亦得词家三昧。(《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
关于点染,周振甫说: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
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这是关于点染的理论描述,正是用这一套理论,周先生来解读柳永那几句词的。
从这一段论述来看,点,指的是抒情,染,值得是写景。用写景,来衬托渲染情感的抒发。
雨霖铃#什么是点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文章插图
四、情景交融如果用上面那一段解释点染。其实说的就是情与景的安排。
【 雨霖铃#什么是点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可以看看《诗词例话》点染篇的后面一段:
诗里用点染的,像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全诗的意境都从烘托中表现出来。
周振甫先生引用的这几首诗句,正是情景的安排,目的是”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抒发情感,就是点;描写带有这种情感色彩的景物,就是渲染。
雨霖铃#什么是点染?诗中有画,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