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新书|徐则臣《青城》:男性作家如何写女性题材( 二 )


“这三部作品写了所有男人和女人之间最普适的一种关系 , 就是暧昧 , 这种暧昧是如何发展的 , 这是小说里面一直要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 。 ”张莉谈道 。
【新书|新书|徐则臣《青城》:男性作家如何写女性题材】在张莉看来 , 徐则臣的写作是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写作:“我自己看这三部作品的时候 , 一方面显示出这位作家 , 经过时间的淘洗 , 他对男女关系复杂性的理解 , 已经不是二元对立的思考了 。 他写出了今天这个时代的女性更为复杂的生存状态 , 一方面你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美好、奉献 , 同时你也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那种非常刚性、非常有骨头的一面 。 因为男性书写里面关于女性通常是两种类型 , 一个是天使 , 一个是荡妇 。 其实在这两种类型之外 , 中国文学史上自古以来还有一种女性的类型 , 就是飞蛾扑火式的女性 , 她奉献 , 她隐忍 , 她像地母一样 , 但同时她有她的刚烈性 , 窦娥冤、杜丽娘死而复生 , 死了也要战斗到底的精神 。 西夏、居延和青城 , 她们虽然受困于某种困境 , 但是在细微处可以看到他们对自身命运和困境的反抗 。 ”
丛治辰认为 , 《青城》中的三篇小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它们体现了一个男性在不同阶段里面对于女性的不同认识 。 从未婚、刚刚结婚 , 直到与女性长久相伴 , “比如《西夏》很神秘 , 很像是一个还没有真正把握住婚姻 , 甚至没有真正把握住爱情的人 。 女性对于一个男性来说 , 是很缥缈的或者很虚妄的产物 。 到了《居延》 , 就像张莉说的 , 特别动人的是一个女性在北京这座庞大的城市里 , 最后能够完全获得对于感情的自主性 。 这代表着男性开始跟女性一起生活了 , 开始对女性的主体性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 。 而到了《青城》 , 是最后一个升华 。 ”
新书|新书|徐则臣《青城》:男性作家如何写女性题材
文章图片

《跑步穿过中关村》
城市让不同的故事发生
北京 , 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域符号 , 同时标记在徐则臣与邱华栋的写作版图之中 , 但两人的写作角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 邱华栋表示 , “我对北京的感受更想把它意象化 , 我的小说里面写实的部分不多 , 包括一些中篇小说 , 有一些现实的底色 , 但是我最终都把它意象化了 , 用诗歌的意象把它抽象出来 , 赋予它审美的价值 。 则臣的小说更有质地 , 他对北京的群体也好 , 个体生命的打量也好 , 更加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关怀 。 当然我们也各美其美 , 我们俩都是小说家 , 面对同一座城市 , 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处理的方式却是如此不同 。 ”
张莉则表示 , 时代的变化 , 使得两位作家在同一片土地上 , 生长出完全不同的文学果实 , 一个代表着主体性 , 一个代表着速度感 。
张莉说:“邱华栋来到北京以后所写的那些作品 , 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北京人生活的历程 。 你如果了解北京青年的成长史 , 去读邱华栋的作品 , 完全可以勾勒出另外一种北漂的人生 , 但又有着北京的在地感、主体性 。 徐则臣则根据在北京租房的经验 , 从西郊开始写起 , 后来又慢慢写圆明园、中关村 , 从那些地方看世界 。 他看世界的角度就是跑步穿过中关村的角度 。 徐则臣他用这样的方式 , 书写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速度感和地方感 , 中关村就是整个世界最耀眼的地方 , 一切都刚刚开始 , 一切都欣欣向荣 , 但同时有一种速度 , 就是跑步 。 北京西郊青年 , 他们进入不了我们的生活 , 但是又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