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关注】辽宁日报: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牛河梁论坛3( 二 )


触摸建于5000多年前的笔直的石墙 , 可以感受到当年这里曾经出现过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 陌生而又熟悉 , 虽然远隔5000多年 , 那种依靠团体的力量完成的浩大工程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 。
目前 , 2号址可确认建筑面积有6万平方米 , 共发现9个山台 。
在2020年度考古发掘过程中 , 在2号址的T3山台垫土层中出土了大型彩陶缸、彩陶钵、筒形罐、灰陶钵、圆陶片组合 。 人们分析 , 其有可能是与《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的“祼礼”祭祀行为有关 , 是我国目前发现留存最早的这种祭祀活动遗物 。 据分析 , 那件彩陶缸可能是盛酒器 , 可盛装100公斤的酒水 , 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的陶器 。
今年以来 , 考古人员继续在T3山台展开发掘工作 , 他们在祼礼组合器物出土位置的北侧 , 发现了近椭圆形分布的烧灰和烧土 , 经过认真发掘、清理 , 人们找到了烧过的栎果、胡桃等的果实和果壳 , 还有石斧、磨棒的残件以及陶盆碎片 。
贾笑冰介绍 , 这些烧过的果实和果壳反映了红山先民既有可能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栎果、胡桃之类的果实 , 也有可能使用这两种树木作为薪柴 , 完成他们的祭祀活动 , 这与《周礼》中记载的梄燎行为相符合 , 很可能是后世这种祭祀活动的源头 。
考古工作者推测 , 从目前发掘情况来看 , 每个山台上都应该有建筑 , 其中T1山台为最高点 , 当年可能建有比女神庙更宏伟的“宫殿”式建筑 。
对于2号址新的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建筑布局 ,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礼制研究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卜工 , 称之为“叠层大殿”式基础 , 这个称谓有利于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红山先民的劳动成果 。
马鞍桥山:发现聚落址中存有祭祀址
在本次牛河梁论坛上 , 我省对外发布了多项与红山文化有关的最新考古成果 , 其中包括正在发掘中的马鞍桥山遗址 。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我省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西南约800米的一道小山梁上 , 当地俗称“马鞍桥山” 。 遗址南距牛河梁遗址、西北距红山后遗址均约60公里 。
马鞍桥山遗址是在2018年“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中发现的 , 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址 , 通俗理解 , 就是红山先民所居住的村子 。 对于这片遗址 , 考古工作者连续三年进行发掘 。
在本次论坛上 , 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樊圣英对这3年来的考古发掘情况及发掘成果 , 进行了详细介绍 。
2019年 , 这处遗址内相继出土了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贝器在内的遗物近200件 。 通过对发现的人骨进行测定 , 可以认定 , 该遗址距今6000年至6400年 , 属于红山文化早期阶段 。 再结合其他出土遗物 , 可以综合判定 , 这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早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址 , 内涵丰富、年代延续长、时间跨度大 。
在2020年的发掘中 , 考古工作者在聚落址内发现了要比红山文化时期还早的兴隆洼文化时期遗迹 。 这是首次在该遗址中明确发现这一时期的遗迹和遗物 , 这让该聚落址内涵更加丰富 。 不仅如此 , 考古工作者还在该聚落址东侧边缘确认了一条人工发掘的壕沟 。 樊圣英表示 , 这是2020年该遗址发掘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收获 。
采访人员在马鞍桥山遗址发掘现场看到 , 该壕沟为南北走向 , 与房址有一定距离 。 壕沟内出土了一些已经残破的遗物 , 据分析 , 这是红山先民离开这处聚落址时 , 将一些没用的陶器丢入壕沟 。
樊圣英表示 , 经过两年的发掘可以明确 , 这处红山文化早期聚落址整体保存完好 , 居住址经过精心规划、布局 , 外围有正南北向、呈圆角长方形、人工挖掘的形制规整的环壕围绕 , 发现的遗迹均分布于其内部 。 遗迹又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相对集中分布 , 大型房址整体呈南北向成排分布 , 大房址周围又分布着与其相关的小型房屋和数量不等的灰坑 , 这些特征对于研究红山文化居住址的分布及布局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