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范文_以第一人称写的科普作文范文

科普文章怎么写?如何写科普文章
发表时间:2010-06-10 发表者:李军 (访问人次:543)
科普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 。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 。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 。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 , 用全面发展的观点 , 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李军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 。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 。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 。“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 。”(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 。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 。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 , 科普作品 , 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 。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 , 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
(五) 知识性
二、科普创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
(一)命题
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 , 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 , 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
(二)开头
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如:“艾滋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 。而茅以升《没有不能造的桥》中 , 就是开门见山点题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要就桥 , 哪里有路 , 哪里也就可能有桥 。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 。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 。……”再看秦牧《海滩拾贝》 , 一开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诱人的大海边:“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
(三)结尾
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 。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 , 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 。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极限是80亿,如超过80亿,吃饭就成了严重问题 。所以,打开‘昆虫粮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就是总结性结尾 。有一篇题名为《健康长寿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寿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后,坚定地相信 。“……善于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结合近代生命科学进行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抗老防衰的正确途径,使更多的人达到健康长寿…… 。”这种有鼓动意味的结尾 , 能够感染读者的情绪 , 激发读者为科学献身 。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 , 在行文过程中 , 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
(一)比衬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 , 读者不易理解 。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 , 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 , 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 , 所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就会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 , 读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极了 , ……五十万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紧挨一个排起‘长蛇队’来 , 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小的一点儿 。”就用了比衬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
(二)比喻
比喻与比衬不同 。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 , 通过打比方的方式 , 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 。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 。通常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 。如“就其轮廓看 , 细菌大约可分为六大类:一为象菊花似的‘放射菌’;二是象游丝似的‘真菌或霉菌’;三为断杆折枝似的‘分支杆菌’;四为小皮球似的“球菌’;五为小棒于似的‘杆菌’;六为弯腰曲背的‘弧菌’;那第六类 , 有的多弯了几弯,象小螺丝钉,就叫做‘螺旋菌’ 。”就是把通常看不见的细菌的形状 , 比喻成人们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丝钉等 。
(三)虚拟
虚拟是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甚至让人感到荒唐情形 , 来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鲜明的印象 。如把人当成物,把物的世界当成人的世界来写 。例如:它(天鹅)在水上为王,是凭着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 , 如高尚、尊严、仁厚等;它有威势,但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 , 却从不攻击别人;它是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玉,却又敢于与空中的霸王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 , 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利爪 , 打退鹰的进攻 。”这段科普文就是用了虚拟的方法 。
(四)曲笔
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 作者往往通过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把科普作品写得波澜曲折、跌宕起伏 。这就是曲笔 。“假如我们把一只螃蟹从美国的东北部新英格兰的海滩带到世界的另一端,它还会知道新英格兰的海滩在什么时候涨潮 。这是为什么?一只果蝇在黑暗地方呆了一星期后,还能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 , 什么时候是黑夜 。这又是为什么?蜜蜂是怎样知道时间的?把一只猴子带到宇宙空间 , 对它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所有生物体内都有一只时钟?”作者一连用了几个设间句使得这篇科普文章一开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
(五)白描
白描就是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 , 把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的特征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
中学生科普征文范文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许多神奇的现象都能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冬不穿白 , 夏不穿黑 。”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 。可是 , 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 , 物体才呈现出颜色 。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 。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 。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 , 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 , 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 。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 , 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 , 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 , 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利用 。象大型露天煤气罐、石油罐的表面都漆成银白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热的能力 , 使罐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以免引起爆炸事故 。人们还利用反向和吸收的原理来征服自然界,让它为人类服务 。我国西北部有座祁连山,山上盖满了厚厚的冰雪 。可是,因为山很高,上面很冷 , 就是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和辐射热照上去,也都被那白色耀眼的冰雪给反射回去了,所以积雪没法融化 。结果山下大片的田地,都因缺水而荒芜了 。
科普征文范文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台州市黄岩欣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科普征文范文科普征文范文范文生活离不开智慧的科技科技,顾名思义 , 是一种发达的技术 。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它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它,两者息息相关 。现在一起走进科技的世界 。首先,科技给我们带来便捷,轮船、火车、飞机等等 , 都带来了交通的方便 。无论你想到祖国或世界的天涯海角,只要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就能很快到达 。同时,随着人类有更多的经验与智慧,计算机诞生了,它的便捷达到了可以让足不出门的人与在远方的亲戚聊天,甚至可以网上购物,听音乐 , 看视频……使我们的业余生活变得绚丽多姿,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再来谈谈饮食吧,现在我们吃的东西不指指追求好吃,还要有营养的食品,科技就能做到这一点,比如:蛋白质、钙片、膳食纤等等 , 都对我们的健康有帮助 。如果没有科技食品 , 我们现在都能快快乐乐的玩耍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下面有整理的我眼中的创客科学征文高中 , 欢迎阅读!生命无处不在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来来往往那一颗颗跳动的心灵 , 那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散发着智慧气息的森林里,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小树,伟岸而祥和的参天古树,是一株株充满生机的生命;在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里,无忧无虑畅游的小鱼,婀娜多姿的珊瑚,是无数灵动而美丽的生命 。可是这么美丽的生命有时却又是这么的脆弱,几分钟前生龙活虎,却由于自已的贪玩,无知而瞬
科普说明文作文500字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 。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 。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 。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 , 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 。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 , 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 。在北方 , 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 , 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 。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 , 来年枕着馒头睡 。”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 。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 。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 。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 。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 。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 。就会造成冻寒 。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
朋友们 ,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对雪更加喜欢和了解了呢?
科普作文400字左右现在的地球,都是黄色,绿色大量减少,这是怎么了?原来这是因为人们大量的砍伐树木,这不仅让鸟儿没了家,还造成了崩塌,洪水等 。没有了树 , 我们的地球就好像少了一根支撑的梁柱 。
现在各个商店都跟着我们的嗜好,大量生产汽水,而汽水的“外衣”就是罐子,罐子更是一种污染 , 马路,公园甚至连学校都成了它们的家 。罐子有的是铝做成的,铝也是对人体有害的 。
你知道吗?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铬、铅、汞等 。由废旧电池所产生的污染,危害作用是缓慢的也是深远的 。当它们和普通的家庭垃圾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 , 会慢慢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出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焚烧时会污染大气,渗入地下时污染地下水或江河湖泊;一旦进入土壤水源,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肾脏和骨骼 。因此,它属于危险垃圾 。试验表明:一支汞电池污染的水量超过一个人一生用水量的总和 。
以前小河清澈见底,能看见小鱼 , 现在工厂为了提高效率,竟把小河当成了排放污水的好地方,小河被污水弄得肮脏不堪,过路的行人都飞快的离开 。
节约用水是在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是节约资源 。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 最简单易行的就是从自己做起 , 注意节约用水,如:用完水笼头后随时关掉水笼头;把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涮拖把、冲厕所 。不要以为水笼头滴几滴水算不了什么 , 一个水笼头每秒钟滴一滴水,一年就是白白流掉36方水 。如果一家一户每月节约一方水,全国一个月会节约多少水呢?
幸亏现在人们都领悟到了地球以被污染,大家都已经行动起来了,我希望那些没行动起来的人们,都弯一下腰把地上的纸捡起来 , 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丽,整洁!
小学生科普作文【科普文章范文_以第一人称写的科普作文范文】前几天,我买了一条小金鱼 , 它真可爱 。小金鱼全身是银灰色的,鼓鼓的两只眼睛像小电灯泡似的,最惹人喜爱的地方就是它还穿着一条喇叭裙 。随着它的游动,这条“喇叭裙”就像盛开的一朵莲花,我真喜欢它 。
每次放学回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小金鱼喂食 。当我把食物正要撒给它时,它好像知道我要喂它,就一摇一摆的向我游来,我把鱼食一点点撒在水面上,小金鱼就一口一口地吃起来 , 等它吃饱喝足后,就在水里自由的游来游去,这时,我脑袋里忽然闪出了一个问号,鱼为什么只能生活在水里呢?
我真想弄懂这个问题,于是我问妈妈,妈妈只告诉我鱼靠鳃呼吸 。难道鱼靠鳃呼吸就能在水里生活吗?我决定上网一探究竟 。
如今科技真是发达,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答案 。原来鱼的鳃只适应从水里吸收氧气,而对空气中的氧气不能吸收,还有就是鱼的形状更适应水中的生活 。它的身体表面覆盖鳞片 , 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能减少水的阻力 , 怪不得,每次用手捞起它时,觉得它滑滑的 。还有就是它的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鱼除了借助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这些游泳“工具”之外 , 在它的体内还长长有鱼鳔 , 通过调整鳔内的空气容量,在水里就能自由自在地上浮下沉了 。
我终于弄懂了鱼为什么只能在水里生活,同时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从此以后,我更喜欢我的小金鱼了!每次看它自由自在地游泳时,我就会陷入无尽的遐想:如果有一天人也长了鳃 , 体内也有鳔,那样就能像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了 。那该是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