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_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着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 , 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一般认为 ,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 , 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端午节吃粽子_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购买粽子的注意事项:
1、要选购有QS(食品质量安全许可证)标志的商品;其次,查看标签:商品标签上应标明商品名称、净含量、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产品执行标准号;食用时查验主要原料及配料与标签是否相符,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产品 。 
2、警惕“返青粽叶” 。为保持粽叶新鲜诱人,一些商家采用化学染色手段,在浸泡粽叶时加入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氯化铜,让已经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 , 使其表面光鲜、色泽鲜绿 。而人体过量或长期摄入铜,会使大量铜元素积蓄于肝脏 , 引起铜中毒 。 
3、最好到正规商场、大型超市购买粽子 , 同时留存有效购物凭证 , 以备日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者千万不要为了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动的小摊贩手中购买,因为其流动性较大,即使发现有质量问题 , 也难以维权 。 
4、吃粽子时若感到有发酸、发苦或馅口味不对时,千万不要食用 。细心的消费者可以发现 , 市场上的粽子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冷冻的 , 还有的是真空包装的 。新鲜的粽子在现在的室温条件中只能保存几个小时,因此,买回家后最好当天食用,否则就可能变质 。 
5、消费者如果有时间,最好自己购买优质的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自己动手包粽子 , 吃得更放心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端午节吃粽子要注意这几点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五十九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端午节吃粽子_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纪念
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 , 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
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 , 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
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 
历史文学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 。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 , 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与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
于是在汉魏后便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在吴(今江浙一带)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 , 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 。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 。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 。
民俗活动
自古至今 , 端午节都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 , 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 , 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
早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端始的农历五月初五,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角黍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祈福的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南方越族在吉日进行龙图腾祭祀之时,而北方中原却是把五月五日当作“恶月恶日”而避之 。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习俗也注入了夏季时令驱邪与祛病防疫风尚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动 。
根据阴阳术数,农历五月初五 , 为阳气旺盛之端;农历五月为午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是阳盛之日,阳气刚盛则阴邪衰弱,这一天利于借助刚阳正气驱邪消晦,端午是刚阳正气汇集的吉祥日子 。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
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驱邪”及“祛病防疫"的内涵,如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线、沐兰汤、薰苍术、饮蒲酒等等习俗 。
参考资料: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谁?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 ,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
端午节吃粽子_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一、屈原的生命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 。
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 , 代不乏人,历久弥新 。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
二、屈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 。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 。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
端午节其他民俗活动: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 , 乃遗俗也 。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 。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考古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岭南先民就利用独木舟在近海进行捕捞活动 。
拴五色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五彩丝线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遗俗,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端午节吃粽子_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罗江自杀,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习俗 。
吃粽子的来历
屈原投江后 ,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 , 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 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