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三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三 )


10:20,船笛长鸣,海祭仪式开始。家属们将从逝者家乡带来的土抛洒向大海,让故人能感受到家乡亲人的思念,能找到回家的路;撒下五谷、鲜花花瓣,放飞纸莲花,寄托哀思;在活动的最后,所有家属面向东方,向大海深深三鞠躬,也向故去的亲人鞠躬 。整个仪式只有简短的10分钟左右,但每位家属都用这种方式表达出了对家人的思念。
10:30,返航。返航的路上,人们都没有说话,大家在心里默默地跟故人告别。
青岛@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三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文章插图

“恋海”团队,推动三十年的改革“我必须再去看海,看那幽静的大海和蓝天/我只需一艘高大的帆船和星星为它指引/船舵轮转,风中歌唱,白帆疾驶/海雾弥漫,曙光拂晓/我必须再去看海,去感受那汹涌的潮水翻腾/令我无法拒绝/海风伴着白云飞舞/海浪腾涌,浪花飞溅,海鸥啼叫/我必须再去看海,像吉普赛人流浪/像海鸥那样,像鲸鱼那样,那里海风刺骨/听笑谈的同伴讲趣事/当长长的恶作剧结束/恬静入睡,好梦相伴。”这是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的《恋海》。
在诗人眼里,大海是如此的神秘,值得人一生追随探索。在“恋海人”心里,海上生活是一种简朴的、令人畅快的生活方式,大海本身无法抗拒的巨大吸引力。在青岛“恋海”团队的工作日记首页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仅有诗人的情怀,我们更有“恋海人”的情感,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融入了两个字,那就是我们的“情怀”。在青岛,海葬团队把参加海葬的故人敬称为“恋海人”,称自己为“恋海”团队。
这个团队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信念,就是在这条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路上艰难前行,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这条路。
海葬,只是绿色殡葬改革的一个开始,三十年来,青岛市的绿色殡葬发展以开展海葬为起点,不断把绿色殡葬持续深入推进,海葬、绿色祭扫、陆地自然葬等都节序推进着。三十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殡葬人的不懈努力,青岛海葬从幼小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从默默无闻到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青岛@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三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文章插图

■讲述大海是归处,老一辈海洋科研人心愿已了在海祭活动现场的家属中,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显得很激动。老人叫沙颖平,今年65岁。28年前,母亲去世,一直等着父亲;两年前父亲去世,她和家人遵照父母的遗愿,选择了海葬的方式。“终于如愿以偿了。我父母的遗愿都是海葬,这次他们一起海葬,我们非常满意这个仪式。”
沙颖平说,她的父亲是上海人,1953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青岛工作,在中科院海洋所主要从事鱼类研究。她的父亲沙学坤对我国海洋科研奉献了一生的时光,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从南到北走遍了我国的海岸线,所以他的遗愿就是等他老了以后就回到海里去。
沙颖平的母亲早在30年前青岛举行第一次海葬的时候就关注到这件事,说等她走后,就把她的骨灰撒到栈桥头上。
青岛@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三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文章插图

“所以我们已经等了28年了。我爸和我妈终于可以一起入海了。”沙颖平也是海洋工作者,她工作的地方是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三十年前的时候,她就听说了海葬这件事,因为当时要举行海葬,还是他们单位给指定时间、划定海域。她也不断关注着这件事情的进步,从一年两次到一年几次,仪式也越来越完善,参与人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儿,我身后也希望采取这种方式。”
海葬的手续很简单,沙颖平先给父母预约登记。去年因为疫情耽误了,暂停了海葬仪式。今年海葬恢复之后,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了她家,并在今年3月10日进行了撒海仪式,完成了两位老人生前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