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杜甫的最厚重,万里悲秋常作客( 二 )


三,看这个故事所描写的,类似于逃避即将到来的疫病的做法,找个山上躲起来,配备足够的药材,等待疫病的过去。当然这种时间段肯定不是一天,但是深刻的记忆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了。
四,重阳节是菊花和茱萸开放和成熟的季节,防未病,祝长生,登高也就成了其中的一环。
五,可以看到重阳节的登高民俗有一部分是在人们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并强化的。
秋天#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杜甫的最厚重,万里悲秋常作客
文章插图

那么重阳节起源于先秦,那个时代,重阳节就不登高吗?至少没有资料表明,是全民登高。
最早记录九月九日风俗的,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录》
西汉早期汉高祖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以知道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传自先秦时代。因为这里描写的重阳节风俗已经很全面,佩戴茱萸,是因为茱萸辛香,可以预防季节转换时一些时疫,吃菊花或者蓬草糕,也是因为它们具有药性,饮菊花酒,是菊花性寒,明目养肝去火,消除秋燥,用酒酿制,驱寒润身。以一个汉朝初年的宫廷,就有如此完善的九月九日过节的传统,绝不是他们的创造,只可能是先秦时代宫廷或者民间固有的做法。
汉高祖重阳节登高,没有迹象可寻,但是汉武帝,有可能登高,因为他好神仙,在未央宫,他打造了一个豪华巍峨的仙人承露台,基础台阶20丈,高大的柱身30丈,那是长安标志性建筑, 去长安二百里可望见。我当然没有算清楚这到底有多少米,反正这个数字挺吓人。
而且承露台,要的是秋天的露水,据说神仙都是喝的这样的露水,汉武帝重阳节,就算不是爬上仙人柱的顶端,他也一定会站在20丈高的基台上,诚心祝福自己,并喝下露水。
至于汉朝之前的国君皇帝,登高祭祀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他们的登高和民众无关。
应该说民众登高的习俗,开始于疾疫高发的东汉,主要是辟邪,但是魏晋时代登高的内容里,加上贵族式的宴饮。
秋天#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杜甫的最厚重,万里悲秋常作客
文章插图

魏文帝曹丕 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里传达了什么信息呢,人们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九为阳数,民间认为这是祝福长久的意思,所以要享受美食,登高聚会。他特地给大臣钟繇送上了一束菊花。
实际这是皇帝对重阳节民俗的肯定,肯定了这天,享受宴会,而且是高山上的聚会。
在荆楚岁时杂记里,也写了,这天普通的民众习惯在高山野地席地而坐,进行聚会。
但是曹丕无疑是重阳节的推手,重阳节聚会里,就有了贵族的宴会歌咏。
晋朝的大官恒温九月九日率领部下登高,就是有名的龙山会,其中有个下属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游览美景的孟嘉浑然不觉,有文人就写文嘲笑,结果孟嘉写文反击。虽然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登高作诗作赋的传统流传了下来。
到了唐朝之后,无论是帝王重阳节登高,还是文士重阳节登高,都免不了作诗抒发。
成就了大量的重阳节诗词歌赋。
秋天#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杜甫的最厚重,万里悲秋常作客
文章插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朝杜甫《登高》
最有内涵的重阳节登高唐诗,当属于杜甫的重阳节登高。56岁的杜甫已经他生命的尾气。他有感觉。故乡在洛阳的他,自安史之乱以来,十多年颠沛,落脚在四川夔州,这里大山大水,但是也是崇山峻岭,隔绝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