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宋韵,最是“上乘”!上城区委宣传部与钱江晚报今起推出文化系列报道( 二 )


这“辛大人”就是辛赞之孙辛弃疾 , 他曾5次到杭州、7次被弹劾、一生都在力图收复失地 , 一个和李清照同高的“济南二安”、到死都在念叨南宋杭州的人 。
辛弃疾是名人之后 , 书香世家 , 随便一首他的词都够你我写一辈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当然还有《念奴娇·西湖和人韵》、《好事近?西湖》、《满江红?题冷泉亭》 。
一个人一辈子能把文章做好就已非常圆满 。 但他不 , 非要在沙场上也做出个独一无二来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 23岁的辛弃疾仅带五十名义兵就敢冲进五万人的金军 , 他还能捕获叛逃头目张安国 , 甚至还顺带策反了近万人马 , 一路无事南归杭州 , 于是南宋朝野轰动 。 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智慧?宋高宗“壮声英概 , 懦士为之兴起” , 一见三叹 。
辛弃疾第二次到杭州时 , 受宋孝宗延和殿召见 , 他被任司农寺主簿——管着农业的7年时间里 , 辛弃疾满脑子想的却都是恢复中原之事 , 写出著名的《九议》 。
继淳熙元年(1174年)春、绍熙三年(1192年)秋两次留杭之后的1204年春 , 辛弃疾第五次到杭州 , 出任抗金前线——镇江知府 。 距第一次来杭已经40年 , 过往如弹指之间 , 他思绪万千 , 或有意气 , 或因遗憾 , 写下“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但 , 这是他最后一次 。
到开禧三年朝廷令他“速赴临安”任枢密都承旨时 , 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 。 同年10月3日 , 他喊着“杀贼!杀贼!”而逝 , 年六十八岁 。
年少不懂辛弃疾 , 读懂已不再少年 。
很多人不太喜欢辛弃疾 , 觉得他的词重于征战和杀伐 , 他的为人又过于偏执和不知变通 。 我却不觉得 。 相反 , 对于杭州 , 我认为辛弃疾是唯一的存在——既写下了文人的刚毅 , 又战出了将军的温情 。
可能说得有些远了 , 今天要写的是“宋韵”;当然 , 也可能没有太远——辛弃疾这样一个“小可精致入文 , 大可进取卫国”的人 , 这种品性可以理解为一个更高层面的宋韵 。
宋韵到底是什么呢?是斑驳的老城墙、鼓楼回荡的钟声 , 还是薄暮晚烟在山水画里弥散开来的雅致?是两宋文化具化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进步思想、高尚情操和美学观念 , 还是整体浸润在宋式生活里的文人风骨、艺术修养与包容气质?
“风雅处处是平常 。 ”我不太敢下定义 , 只能说 , 宋韵是一种符号 , 一种全面延续至今并照向未来的态度符号 , 包括上面那些 , 又不限于那些 。
|杭州宋韵,最是“上乘”!上城区委宣传部与钱江晚报今起推出文化系列报道
本文图片

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鸟瞰效果图
【二】
上城 , 承托所有的南宋繁华
从来没有一个王朝 , 如南宋一般 , 宛若蝶变 , 在挣扎中绽放绚烂 , 从一开始就将精致交融在夷族的铁蹄之边 。 一面你为它的半壁残垣惆怅哀叹 , 另一面却更臣服于它臻于极致的妩媚与嫣然 。
我再说得直白一点:在时刻提防踞江而视的金军面前 , 南宋朝廷竟然用一半的国土创造出了从未有过的繁盛 , 让封建王朝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到达巅峰 。
巅峰 , 首当其冲的指标是人口 。 人头密疏就像今天人们的存款多寡 。 为了探寻这一点 , 我特地去查过《宋史》:徽宗崇宁年间 , 杭州有户20余万 , 人口近30万——当时 , 即使是伦敦、巴黎、威尼斯等城市的居民数量也不过十万——杭州地区(算上钱塘、仁和、临安等九县)人口约100万 。 到了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 , 杭州地区的人口达到了约12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