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宋韵,最是“上乘”!上城区委宣传部与钱江晚报今起推出文化系列报道( 三 )


甚至 , 这个数字还有漏隐 。 因为元初曾对“杭州路”人口进行过复核 , 发现人口总数约为183万 , 光杭州城区的人口就达到了50万左右 。 这实在让人惊讶 。
一个朝代的繁华体现在城市人口 , 而人口的聚集则是因为生活的平和 。
顺着我的思路往下读 , 你会更惊讶——早在800多年前 , 南宋杭州就已“无有宵禁”——有早市夜市 , 经商自由 , 又因交通便利 , 城里城外 , 商铺繁多 。 《梦粱录》云:“杭城大街 , 买卖昼夜不绝 , 夜交三四鼓 , 游人始稀;五鼓钟鸣 , 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那个时候的杭州就已经是一座不夜之城 。 这在封建体制“束民乃安”的普遍认识下 , 南宋就是一个仙境的存在 , 难怪一时间“八荒争凑 , 万国咸通” 。
【|杭州宋韵,最是“上乘”!上城区委宣传部与钱江晚报今起推出文化系列报道】一不小心 , 杭州就成为了当时南宋的第一大都市 , 并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足以说明南宋的高峰 , 那么还可以再看一看文和学 。
这里也有一组数字:南宋书院总数为442所 。 唐、五代、北宋共500余年间所有书院的总和(143所) , 也只有其总数的1/3——你能想象吗?一个封建王朝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决心在心向院学?
有一个声音躲在角落说:“别忘了 , 南宋是个偏安一隅的南宋 。 ”
但另一个声音又响起来:从来不否认南宋的偏安 , 但千万别只看到它的偏安 。
对南宋的“偏安”我一直是有些忐忑的 , 好在我非常倾慕的陈寅恪先生给我解了围 。 他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年之演变 , 造极于赵宋之世 。 ”这个“赵宋”当然包括南宋 , 我觉得老先生是给我们定了个调 。
这个“调”其实又和赵构选择杭州有关 。
不可避免 , 我们要回忆那段赵构最不愿提及的过往——因为只有他更清楚个中滋味 , 所以无论多少人劝 , 他为什么还是选择杭州 。
1127年 , 赵构在商丘建南宋 , 但金军侵来 , 无人可挡 , 他只得去往江南 , 带着妻儿、随着军士 。 金军一路追了700公里仍不松口 , 直直地又把赵构逼出杭州 , 迁向宁波 。 “宁波也不能呆了 , 他们又来了 。 ”赵构乘船退至海上 , 后又因金军搜山检海 , 赵构只得转走温州……
这一次 , 赵构可能有了两个心思:第一是好险;第二是海路才是退路 。
赵构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标:“安定” 。 建炎三年(1129年) , 在当时那种敌嚣我消的氛围里 , 赵构把杭州知府衙门升为行宫、升为临安府 。 一直到金兵北撤的绍兴元年(1131年)十一月 , 他才派人开建宫殿 , 仅仅几个月后就携百官在杭州办公 。 有人力谏定都金陵 , 但赵构想金陵并不安全:金军并非没有打过 。 他是担心怕了 , 万一金兵再过长江 , 从杭州出海避难更便捷 , 这至少还能保住一个南宋核心 。
也正是这个选择 , 杭州变为唯一的答案 。 于是 , 设官衙、办太学、课农桑、布市井——《淳祐临安志》载 , 临安城内共有坊巷八十九条 , 原本应该限制的大街和坊巷纵横交叉之处却商店林立 , 御街两侧更是如此 。 “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 , 天下所无者 , 悉集于此 。 ”仅7年后的绍兴八年(1138年) , 杭州城垣已分内城、外城:内城 , 即皇城 , 方圆九里 , 环绕着凤凰山 , 北起凤山门 , 南达江干 , 西至万松岭 , 东抵候潮门 , 在皇城之内 , 兴建殿、堂、楼、阁 , 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 外城设城门13座 , 南跨吴山 , 北截武林门 , 右连西湖 , 左靠钱塘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