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新知 | 数字景观,对城市规划师和未来城市意味着什么?( 二 )


“蓝,指的就是蓝色的水体,绿,指的就是城市绿化 。南京市蓝色水体占比为11.4%,绿化占比为38%,两者相加得出南京的蓝绿空间为49.4%,接近50%,所以南京人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南京 ‘山水城林’,自然本土优美 。”成玉宁说,论坛上的研究,不只是来讨论量的问题,而是在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让蓝色和绿色的空间更好的协同发展,更好的服务人居环境 。
那数据化能提供哪些支撑呢?成玉宁认为,蓝绿融合发展中,数字化技术是支撑,数字技术让设计师更加精准,可以摆脱对经验的依赖,更多地去运用遵循规律,去探索问题,这是数字技术最大的帮助 。“数字技术早已不是概念,它已经实实在在地推动辅助景观行业进步 。”成玉宁说,数字技术就是在探讨蓝绿空间融合发展中如何摆脱对传统经验的依赖,就是将传统的二维的绿地系统规划转化成三维甚至思维,使城市景观规划 “有血有肉”,有鲜活、有生命 。
此外,数字景观在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对于江南私家园林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二维阶段,通过拍照和手绘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和资料保存 。但这种方式带主观性并常有误差,也不适合于空间环境高度复杂的园林假山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青萍介绍,假山处在园林空间中,由于其形体高度复杂,且受制于相连植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所以很难全面地获取到完整的数据 。
目前,三维数字化技术已成功运用于江南私家园林的研究之中 。通过三维测绘和激光扫描等技术,建立精确的园林假山3D模型 。同时,针对假山的形变纹理进行采集,可以极大地提高测绘效率与精度 。“如何进一步有效处理植物叶片等影响因素,并在假山3D模型上加入材质和色彩等信息,将是我们未来对传统假山进行数字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 。”张青萍说 。
旧貌换新颜“实时呈现”,空间变得有生命
由成玉宁教授主导的在东南大学数字景观实验室(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是我国首个专业实验室,东南大学在数字景观领域开展了研究、实践与教学将近20年,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与管控领域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神奇应用 。
在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大幅弧形屏幕上,正演示深圳城市景观设计的今昔对比,随着镜头的移动,深圳“实时”旧貌换新颜 。“这是一段道路的航拍镜头,我们采集后加上虚拟的完工道路效果图,新旧呈现一目了然 。”成玉宁解释说,这是景园交互式设计的三维实时呈现平台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点线面只描述了一个静态的平面的二维的形象 。在三维状态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编辑三维模型来实现对三维和二维信息的处理 。
戴上一副超酷的VR墨镜,“徜徉”在景观中,身体的各项数据会被采集 。“舒张压、血流量、脑电图……这些数据会真实反映你对景观的感受 。”《科技周刊》采访人员了解到,根据大多数人的真实反馈,设计者们会再次对方案进行修订 。
“城市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平面的,也不仅仅是立体的,而是一个活的有生命的可持续的过程 。数字技术通过多目标多维度建构起逻辑的框架,并且把多变量整合在其间,辅助我们人工判断和决策,把多系统之间的协同,全生命周期的条件考虑进去,让系统协同工作,成为我们考量的最主要的因素,避免了单一问题的误判 。”成玉宁说 。
如今,数字化的手段越来越多样,以“数字孪生”为代表数字技术已经与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应用,大放异彩 。通过设计工具、仿真工具、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各种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极大提升城市建设与运营的效率 。未来,“数字孪生城市”将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