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李白》三十年:经典也要往前走,每场演出都不留遗憾

10月26日 ,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李白》再度在首都剧场上演 。 熟悉的剧目、熟悉的演员 , 这一部戏在今年迎来了首演三十周年 。 在每位人艺观众心中 , 《李白》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一部经典 。 该剧从1991年首演 , 到1993年第三届文华奖上一举摘得剧本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表演奖和演出奖五项大奖 , 再到如今每次上演都场场爆满 , 这部作品用30年时间成就了一部舞台经典 , 滋养了一代代演员和观众 。
|话剧《李白》三十年:经典也要往前走,每场演出都不留遗憾
本文图片

《李白》海报
李白这个人物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 但表现他的舞台影视作品却并不多 , 大部分人对于李白的认知都来源于他的诗歌 。 而他的故事 , 他的人生却鲜少被详尽展示 。 这也是《李白》这部话剧作品的独到之处——该剧不仅用现实主义手法 , 再现了李白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 而且选取了大家并不熟知的李白晚年生活这一角度 , 讲述他满怀报国热忱 , 却深陷斗争 , 在出仕与入仕的两难选择中徘徊的故事 。 给了观众展示了一代诗仙浪漫纵情背后的郁郁寡欢与遗憾落寞 。
文化魅力:一幅跃然台上的中国画
一代诗仙兮来复归 , 江天唯见波间月 。 话剧《李白》以李白跌宕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 再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心灵图景 , 于舞台之上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朴重而隽永的诗意 。 《李白》是编剧郭启宏的“文人三部曲”之一 , 剧本将古典诗文、历史典故融于人物对白和情节叙事之中 , 文辞典雅 , 含蕴无穷 。 曹禺先生曾以“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 , 白鸥没浩荡 , 万里谁能驯” , 称赞《李白》剧本的成功 。
郭启宏在《话剧琐记》中提到 , 他在剧本构思过程中 , 大量吸纳了郭沫若先生《李白与杜甫》一书的研究成果 。 郭沫若认为 , 《永王东巡歌》第九首把永王比作唐太宗 , 甚至认为他的功绩超过了秦皇汉武 , 比拟不伦不类 , 和其他十首的风格也不协调 , 应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 。 创作《李白》时 , 郭启宏就借鉴了这条“推论” , 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文学想象 , 把第九首作为李白从谋逆案的重要“证据”来处理 , 由此锻造出一条戏剧链 。
|话剧《李白》三十年:经典也要往前走,每场演出都不留遗憾
本文图片

龚丽君饰演李白妻子宗琰(左)、濮存昕饰演李白(右) 剧照摄影/李春光
虽然是讲观众熟悉的李白 , 但这部戏的角度又与观众一贯所熟知的诗人有所不同 。 作者郭启宏恰恰放弃了李白飞扬恣意的一面 , 选择了他人生的晚年阶段 , 讲述他一腔报国情却深陷权谋后的无奈,以及对于“出世”与“入世”的两难抉择 。 这样的角度 , 既饱含了浪漫的诗情,又夹杂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 在李白身上 , 体现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和中国文化的气质 。
|话剧《李白》三十年:经典也要往前走,每场演出都不留遗憾
本文图片

龚丽君饰演李白妻子宗琰(左)、濮存昕饰演李白(右)
“这部戏我们在舞台上给观众看的像一幅中国画 。 ”导演唐烨介绍道 , 所有的舞台呈现 , 都要有诗意 , 就如同每一幕都升起的月亮 , 用留白的舞台、代表性的意象表现出景与人的关系 , 呼应了人生的阴晴圆缺 。 “简洁、大气、空灵的舞台感是诗意;古诗词一样的台词和意境更是诗意 。 编剧郭启宏老师用《李白》告诉我们好的台词听起来要美 。 ”
新老传承:经典一定要往前走
演出三十年 , 《李白》剧组既有濮存昕、龚丽君这样从第一场演到现在的“元老” , 也有进入剧组十余年一直演出至今的邹健、张万昆、米铁增、吴珊珊等一代一代人艺演员 , 在导演唐烨看来 , 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对经典的传承 。 “濮哥和龚姐姐是和吕奇老师、童弟老师、严敏求老师一起同过台的 , 现在他们又在和很多年轻人一起 , 而我也是从苏民老师手中接过这个戏 。 我们一起把老艺术家留给我们的经典和对待经典的创作态度一起传下去 。 ” 唐烨说道 。 在她看来 , 保留原有的“味道”而不“旧” , 是他们创作的目标 。 如今 , 三十年过去 , 舞台技术手段更加丰富 , 创作者们的人生和艺术体悟不断加入 , 让《李白》在时间的沉淀中 , 愈发醇厚 。 “如果能让每一代的观众喜爱 , 那我们的经典一定是往前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