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霁蓝也叫祭蓝或积蓝,是一种近1300℃的高温釉下蓝釉瓷,中国陶瓷史上最早记载的高温蓝釉瓷器诞生于元代景德镇窑口。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过“元代有青黑色戗金者多为酒壶酒盏,甚可爱”,这里的青黑色就是指高温蓝釉瓷器,后来也称之为霁蓝釉。这种蓝釉瓷器因大面积使用进口苏料,以钴元素作为着色剂,烧制难度大,非常稀少,据说所有博物馆馆藏加起来只有12件,这个数字意味着只要是元代霁蓝釉就属于珍精稀范畴,同样意味着民间存世量极少。
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文章插图

本期介绍的这件名为“元代霁蓝釉青花高足碗”。高足碗与高足杯属于同类器型,只是大小不一、器型略有差别。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高足碗杯等器物是在湖南长沙一座南朝墓里发现的,考古出土的这类器物隋唐比较多,但是器型有点像古罗马拜占庭帝国的金属高足杯。而元代高足碗器型出现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这类器物的出现源自于蒙古人马上饮酒的习俗,而元代绝大多数高足碗高足杯的杯把上都有竹节纹,这一纹饰也被解释成既为了美观,又便于拿稳酒杯,防止马上颠簸的时候脱手而刻意为之,因此给它命名为“马上杯”。目前这一说法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证明,倒是大量元代壁画证明了这类器物与蒙古人喜欢由环伺四周的侍从捧着饮酒享用这一习俗有关。
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文章插图

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文章插图

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文章插图

上图是元伊尔汗国大汗登基典礼细密画及大汗王妃手执高足杯饮酒局部图,由德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间是放大的局部,桌子上摆放着各种高足杯碗等酒器,还有盛酒的玉壶春瓶。下图是大汗手持高足碗饮酒的情景再现,壁画上的器型与本期介绍的器型一至,实际上元代高足杯碗为了饮酒需要有各种器型,比明清两朝丰富的多,这也许跟蒙古人的生活习俗有关,蒙古人不仅喜欢喝酒,架势也非常豪放,与明清贵族讲究精致生活不同。壁画佐证高足碗并不一定是马上喝酒的专业用具。
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文章插图

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文章插图

这两件都是馆藏元代霁蓝釉,上图是安徽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霁蓝釉蟠龙长颈瓶,这件是元代霁蓝釉瓷器中少有的光素无纹的器型,元代霁蓝釉绝大多数都有暗刻纹,以龙纹最多。下图是元代蓝釉贴金彩缠枝莲匜 ,1954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这种贴金彩的器物也不多见,实际上所有的元代霁蓝釉都属于少见品种。他们的前身都是高温蓝釉瓷,也就是河北保定出土的这件,区别在于,虽然都是高温釉,但是蓝釉色泽不稳定,颜色深浅不一,这是当时的窑工对于火温把握以及淘洗提炼技术不到位造成的。到了后期提炼技术提高了,能从进口料中提炼出最优质的蓝料,俗称“佛头青”,再结合火温把控技术终于烧制出蓝色深沉稳定,不流不裂,蓝中带紫的霁蓝釉,像上图安徽馆藏的这件就是典型的元代霁蓝,颜色深沉漂亮,贵气十足。实际上元早期高温蓝釉也同属于霁蓝釉范畴。
高足碗@元霁蓝釉青花高足碗
文章插图

这两张照片是同一件器物,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这件梅瓶由于传奇的身世,体型硕大且精美稀少而闻名于世。据说原宝主是扬州一位朱姓先生,在他们家藏了五代,到他是第六代,文革那会为了保护这个瓶子,其母用墨涂抹全身藏于床下,后来被他偷拿出去,以18块的价格卖与扬州博物馆。据说当时参与收购的鉴定师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宝贝,只是凭直觉觉得这东西不一般,随拍板收购,也因此创下建国后收藏界捡天漏的经典案例,据说曾经有国外收藏家出价四十亿要求收购被拒。右边的图片在常光下显示色泽深沉稳定,左边打灯光蓝中带紫,艳丽浓烈。留白龙纹绘制非常繁琐,先在素胎上铲出需要的龙纹,再用白瓷泥贴塑出需要的纹饰,用刻刀划出云纹、龙爪、龙鳞等细节。再施以透明釉,剩余部分施钴蓝釉,高温一次性烧成,所以这种留白龙纹霁蓝釉等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