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霍克尼|和书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理想国10月书讯( 五 )
第一部分名为“愚蠢” , 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助理编辑爱丽丝与比她年长四十五岁的著名作家埃兹拉·布雷泽的“爱情”故事 。
第二部分名为“疯狂” , 以第一人称回忆了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阿马尔的生平 。 他此行飞往伦敦 , 是为了转机去库尔德斯坦 , 寻找失联的哥哥 , 却意外地被移民官员扣留 , 在希思罗机场的一间拘留室里度过了2008年的最后一个周末 。
第三部分是布莱泽的访谈 , 我们将从中领会整本书最核心的秘密 , 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袒露出前所未有的含义——“一场坠入兔子洞的未知之旅 。 翻过全书的最后一页 , 读者会忍不住回到开头 , 反复体会哈利迪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整个故事的 。 ”(《华盛顿邮报》)
“哈利迪几乎同时写下了一部匿名的纪实小说 , 一部思想小说和一部关于政治参与的元小说”(《纽约时报书评》) , 也是一个人蒙着面纱的肖像——一个决心超越她的出身、她的特权、她的天真的人 。 “在她的笔下 , ‘不对称’不只存在于野心与成就之间、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之间 , 更存在于西方与其他地区 , 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 , 由此提出了关于想象力和共情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我们能否跨越性别、种族、国籍和权力的界限来理解彼此;一个人愿意为理解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多少努力 , 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和做不到这一点 。 ”(《纽约客》)
2018年 , 《不对称》英文版的出版被媒体形容为一场“文学事件” , 风靡一时 ,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 , 它的知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metoo运动的热潮 , 以及知名老作家和女文青之间的八卦 。 然而 , 我们很容易便可以发现:书中人与人的关系远非简单的权力关系可以概括 , 而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传性也并非噱头 , 而是以整个现实世界与这部小说互文 , 从而拓宽了叙事的景深;而且 , 莉萨·哈利迪也志不在此——
“你在写这个吗 , 我们的事?”
“没有 。 ”
“那你在写什么?”
“其他的人 。 ”
……
无论如何 , 《不对称》都迫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 , 一个更积极的观察者 。
13.
《怀疑者年鉴》
[美] 伊桑·卡宁 著;张鲲 译
本文图片
从小迈洛就意识到 , 自己很大程度上是父亲的翻版 。 这个孤独的中年人和妻儿住在同一座屋子里 , 却似乎执意要和所有人保持距离 。 在这个世界上 , 他完全是独自一人 。 他独自生活在这世上 , 也随时有可能独自离去 。
一直以来 , 迈洛都能从六个方位上想象出周围世界的形貌 , 并确定自己在任何一个三维地形中所处的精确位置 。 也许这本领是他多年来独自在无路可循的森林里渐渐掌握的 。
作为一个在密歇根州大森林中长大的孩子 , 他还从小就学会了雕刻木头:阳光下的放大镜可以凝结出一颗倒置的太阳 , 游走于木纹之上 , 青烟升起而后消失 , 灼出一颗小小的星星;山毛榉树桩能够雕成首尾相接的木头链条 , 每节链环都刻成了拧转的形状 , 用手指顺着任意一节链环的表面滑动 , 都得绕上两圈才能回到原点 , 而不是一圈 。
其他人也知道会这样吗?对他而言 , 这些奇异的现象就像是某种秘密 , 某种只肯向他展示的力量 。
在终于把木链条封进树洞的那一天 , 他意识到自己越过了人生中的一座里程碑:很久以来 , 他都想创造出一样值得藏匿的东西 。
从那以后 , 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无法与之相比——
- 画种!难以逾越的极限素描,燃爆你的视觉神经——达斯卡尼奥的黑白世界
- 迪士尼公主@九岁男童笔下的迪士尼公主,艾莎和安娜被丑化,爱丽丝公主最相似
- 诗尼娜#泰王后苏提达为何不受人们待见,却喜欢曾被贬的西米拉和诗贵妃?
- 事物|在意大利艺术家乔瓦尼·欧祖拉作品里,感受大西洋的风
- 自拍|印尼学生自拍NFT突破百万美元,史上最贵自拍
- 亨利·大卫·梭罗|那些看起来躺得最平的人,往往最不服从
- 湖心罗汉#尼姑出一上联 和尚撑船, 篙打湖心罗汉;书生下联让她羞逃而去!
- 宣尼悲获麟|南朝以及初唐诗人作诗,经常犯这个毛病,大家要注意避免
- 珠宝@众星佩戴萧邦臻品出席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红毯
- 瑞应本起经&释迦牟尼成佛之故,是因有燃灯古佛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