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古诗中议论的秘密,王安石学杜甫引起争议( 二 )


前四句写景 , 后四句议论 。
王安石的《登大茅山顶》后四句是反讽 , 杜甫的后四句正面表述 。 其含义都非常显露 , 所以我认为都“着色相” 。
周振甫先生 , 引用沈德潜《说诗晬语》 , 列举了不少含有议论的杜甫名作:
人谓诗主性情 , 不主议论 , 似也而亦不尽然 。 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 。 杜老古诗中 , 《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 , 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 , 纯乎议论 。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 勿近伧父面目耳 。 戎昱《和蕃》云:“社稷依明主 , 安危托妇人 。 ”亦议论之佳者 。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诗中的议论 , 应该“带情韵以行” , 这样才有诗意 。 这个情韵 , 和是否着色相 , 又是不同的角度了 。 又如《咏怀古迹五首》中写诸葛亮的这首:
诸葛大名垂宇宙 , 宗臣遗像肃清高 。
三分割据纡筹策 , 万古云霄一羽毛 。
伯仲之间见伊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
运移汉祚终难复 , 志决身坚军务劳 。
这首诗除了第二句 , 都是议论 。 和《蜀相》一样 , 明显是“带情韵以行”的作品 。
王安石|古诗中议论的秘密,王安石学杜甫引起争议
本文图片

结束语
我以为 , 诗中的议论其实也是情语的一部分 。 独特的议论都是诗人真实的性情反应 。
至于是否着色相 , 就看表达方式了 。
不过 , 优秀的诗作 , 议论太多很不好把握 。 太多、或者明显的议论 , 往往会破坏整首诗的情韵 。 更多地用形象来婉转地表达 , 会更有诗意一些 。
但是讽喻太隐晦 , 读者往往又看不懂 。 这个度 , 对于诗人来说很见功力 。
@老街味道
【王安石|古诗中议论的秘密,王安石学杜甫引起争议】从钱钟书诠释李商隐《锦瑟》 学习唐人作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