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随着台湾社会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逐渐适应新的政治现实 , 艺术家和学者经常探讨台湾在地性与历史 , 以及变迁中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等问题 。 尽管公民社会饱受压力 , 该二十年中创造的能量却能蓬勃兴起 , 其间作为视觉媒介的摄影艺术汇聚多种多样的创造实践和平台 , 横跨各社会场域 , 发挥了尤为突出的作用 。 众多摄影家们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 融合实验艺术、新闻摄影、社会纪实与其它多种艺术类型 , 有助于在众声喧哗中重新审视媒介自身的性质 。
年代|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文章图片

《在与不在系列 - 新庄》 张照堂 摄影
台湾先驱摄影家张照堂常以“找路”两字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 , “找路”展览主题的灵感也来源于此 。 “找路”即寻找道路 , 意味着摄影家为捕捉多姿多彩的人间风物而踏遍山河的旅程 , 也意指艺术家通过摄影实验 , 孜孜不倦地寻思新的独立前行之路 。 各类创作风格如曲径般错综交织、博采众长:“纪实”图像直抒胸臆 , 发出苍劲之声 , 而恍若魅影的超现实影像作则捕捉到不言而喻的现实 。
年代|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文章图片

《在与不在系列 - 板桥》 张照堂 摄影
年代|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文章图片

《在与不在系列 - 新竹五指山》 张照堂 摄影
本展呈现十二位艺术家的三十五件摄影作品 , 多为台湾美术馆典藏 。 本展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于2015年与国立历史博物馆合作的《间——台湾五六十年代面影》展览之续篇 。 许多展品在台湾摄影史上占有标志性的地位 。 本展有意突出各摄影家的个人经验与实践以呈现其时摄影实践的多样光谱 。 一些摄影家互为好友 , 合作无间 , 并共同展览 , 但这些展陈的作品不能轻易归为一种特定的艺术“运动”或流派 , 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政治变革的回应 。 有鉴于此 , 这些影像间意涵丰富的流动性 。
年代|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文章图片

《肉身与魂魄系列 - 2》 高重黎 摄影
年代|看展览|找路:1970-1980年代的台湾摄影
文章图片

《肉身与魂魄系列 - 7》 高重黎 摄影
本展览的发轫与收尾之作均彰显个人身体在这种流动连接场所的中心地位 。 张照堂的1960年代末经典之作《在与不在》系列中的无头躯体与蒙面之脸为焦虑、悲愤与厌倦的剧场化身 , 而二十年之后在高重黎的肉身与魂魄系列中 , 个人身体依然是身份冲突以及殖民、经济与性暴力的寄生之所 。 此种陌生与亲切感令人不胜唏嘘 。 《在与不在》系列与沙龙和纪实摄影的流行趋势相反 , 张照堂在早期受到超现实主义和荒诞主义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 , 在具有强烈保守主义色彩的1960年代《在与不在》系列中 , 张照堂以摄影表达他的愤怒、失落与荒诞感 。 《板桥》(1962)是张照堂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 描绘了一个无头的身影、宛若远处的幽灵 。 1984年 , 高重黎作为摄影采访人员前去报道台湾海山矿难事件 , 这次经历使他意识到影像再现与还原暴力的能力 , 同时也使其更容易被消费 。 目睹被破坏的矿山、以及救援人员的疯狂搜索与尸体恶臭时 , 高重黎阐述了当时的震惊 。 在《肉身与魂魄》中 , 他将肉身呈现为一种陌生、介于肉与石 , 有机与无机之间的原始容器 , 没有清晰的年龄或性别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