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努力避免成为我妈,为什么带娃时,我还是走上了她的老路?( 三 )

  • 要同情和理解孩子
  • 真诚地对待孩子
  • 教导孩子他们不是世界的中心
  • 行为要有边界 。
  • 参考其他实操类书籍和自己带娃时的经验教训 , 我也总结了几个操作建议:
    1、分些注意力在孩子的情感上 , 每天15分钟 , 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作者建议我们要去充分理解孩子的情感 , 去共情孩子 。 可具体要怎么做 , 才是共情孩子呢?
    分享一个咨询师教给我的技巧—— 每天花15分钟时间 , 全身心陪伴孩子 。 也就是说 , 在这15分钟里什么都不去想 , 对自己和孩子的反应不做评判 , 陪着就行 。
    这个方法亲测非常好用 。 当时我正处于对养娃的全面抵触中 , 想彻底废下去 , 又觉得这样做对不起孩子 , 对不起家人 , 很内疚 , 总之情绪状态一团糟 。
    当我采用这个方法之后 , 当我不去想别的事情 , 单纯陪着孩子的时候 , 孩子哭得明显少 , 甚至还经常对我微笑 。 我也在这个过程中 , 逐渐感受到了娃给的正反馈 。 后来我能坚持的时间更长 , 现在甚至成了家里 , 最能平静面对孩子哭闹行为的人 。
    女儿|努力避免成为我妈,为什么带娃时,我还是走上了她的老路?
    文章图片

    如果你觉得15分钟对你来说有些难 , 那从5分钟开始也可以 , 只要你每天给孩子一点儿全身心、无评判的陪伴时间 , 并坚持下去 , 孩子就能因此受益 。
    因为当孩子发现有一个成年人在关注他 , 在认真听他说话 , 往往就会变得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
    2、让孩子意识到 , 妈妈的需求和他自己的需求同时存在
    孩子的需求跟妈妈的需求之间必然存在冲突 。 尤其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 , 如果你缺乏帮手 , 那“做自己”甚至没办法成为可选项 。 妈妈要花很多精力去照顾那个小不点儿 , 妈妈已经为履行母职做出让步 。
    当孩子长大些 , 这样的需求冲突依然存在 。 这时候 , 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了 , 不过聊的时候 , 要注意话术 。
    比起“不行 , 我现在不能陪你”这样直接拒绝 , 在交流时肯定孩子的感受会更柔和 。 可以说 , “我知道你很想妈妈陪你 , 但妈妈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 晚上7点 , 妈妈会回来 , 你可以等等妈妈吗?”
    这样温和的说法 , 会更让孩子理解 , 自己的需求跟妈妈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 , 平等的 。
    重要的是 ,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给自己留出休整时间 。
    如果妈妈长期为了照顾孩子的需求 , 压抑自己的感受 , 很容易倦怠、精神不振、体力不足 , 也无法顺利给予孩子想要的照护 , 还容易在心中埋下“委屈”和“怨念” 。 而这些怨念总有一天 , 会化为怒火 , 转移到伴侣或者孩子身上 。
    3、当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而委屈伤心时 , 要做好事后情感交流
    比如 , 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要离开孩子时 , 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好像自己被抛弃了一样 , 撕心裂肺地哭闹 。
    这是因为 , 依恋妈妈对孩子说是非常自然的事儿 , 妈妈对孩子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当我们离开时 , 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一部分不见了 , 所以他会有许多委屈、愤怒甚至是悲伤的情绪 。
    当我们处理完自己的事情 , 回到孩子身边时 , 需要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 , 可以说“小宝贝儿 , 你想妈妈 , 那真让人难受 , 现在妈妈回来了 , 接下来你想跟妈妈玩儿些什么?”
    如果你发现孩子还在生你的气 , 那也很正常 , 我们更要主动去向孩子释放爱意 。 这或许是他向妈妈表达依恋的方式——他希望妈妈主动去哄他 , 以便确认他依然被你关注着、在意着 。
    直截了当地走过去 , 抱抱他 , 告诉他:“妈妈回来啦 , 现在很想跟你一起玩儿游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