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人#“民国教授”的十年流变( 二 )


对于“九人”民国系列的另一种非议,是有关人物塑造“用力过猛”,这一点确实是戏剧作品不容忽视的考量标准,比如《四张机》和《双枰记》中戏剧人物的原型问题,确实会让部分观众产生客观历史和当代隐喻双重扭曲的刻意与不适感。不过我个人对此有另一种理解,“九人”的“民国宇宙”,与其说是书写救亡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的正传,毋宁说更像在以一己之力重构关于民国的美学理想,以及个中人物的精神能量,戏剧人物关系与真实历史在平行时空中纵横交错、相映成趣,有蔚然深秀的感觉,也是在这一点上它才具备了有可能真正商业化的潜能。
相比之下,《蒋公的面子》有着更严肃的气质,而《驴得水》里的民国则充溢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和架空感。《双枰记》乍一看是现实主义风格,但内核却有着诗性戏剧的影子,这让它与《四张机》和《春逝》相比,增加了理念探讨之外的维度,却也造成了欣赏难度,至于批评意见中常提到的“用典太密太隐晦”,说到底也是这个剧想要抒发的诗意所必然匹配的,实属无奈,虽然有“掉书袋”之嫌。
回溯约十年来的中国原创戏剧之路,民国题材已经形成了某种不可忽视的热度,而其中民国知识分子这一题材支流,是一个小众但独特的存在。从《蒋公的面子》到《双枰记》,创作团体恰好都来自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百年变迁的高等学府,在历经了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洗礼后,某种风尚的回归。《双枰记》可说是此种类型作品阶段性之作,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演化,让我们静观其变。
其实我们都知道,民国知识分子题材并非只有一路风格,即使只聚焦于“九人”的“民国宇宙”中那些重点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有更多叙述形式的可能性有待挖掘,恰如皇皇巨著《南渡北归》中表现的那一批承载民族知识与文化、尽全力维护“烛火不灭”的大师们所经历的跌宕起伏。
【 九人#“民国教授”的十年流变】期盼“九人”剧社的下一部作品走上更高的台阶。
供图/话剧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