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静安的“洋气”与“霸气”

上海这片土地 , 五方杂处 , 东西交融 , 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 融汇着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 , 又凭借了开埠百余年的历史进程 , 吸纳了多国文化质素 。 在上海 , 每一个区都有着各自的风格与独特的历史 。
10月28日 ,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在静安区图书馆举办 , 这是《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的第二站活动 。 上海市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姜樑、丛书总主编柴俊勇、《上海蓝调(海派文化地图静安卷)》作者黄媛等嘉宾来到静安图书馆 , 与读者们分享他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心得 。
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静安的“洋气”与“霸气”
文章图片

读书会现场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于2016年9月启动 , 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 , 历时4年 。 丛书以上海十六个区的海派文化特色资源和代表人物为核心内容 , 结合了各区的地域特色 , 阐述了海派文化在各区境内的发源、流布、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地理分布 。
这套丛书既是一份简绘版地图 , 又是一部读懂上海的说明书 。 读者们可以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民国倩影、绅士品格……遍寻上海之根 , 看尽前世今生 。 闵行卷《春申季风》、青浦卷《松泽之光》、松江卷《锦绣云间》、奉贤卷《古华贤情》、嘉定卷《吴缪风华》、宝山卷《淞滨漫话》、金山卷《山海雅韵》、崇明卷《东海瀛洲》、杨浦卷《沪东风云》、静安卷《上海蓝调》、普陀卷《苏河竞秀》、徐汇卷《海上文脉》、长宁卷《西区漫步》、黄浦卷《申江往事》、浦东卷《都市传奇》、虹口卷《海派源流》 , 16卷读本连贯起来 , 宛若“海派版”的清明上河图 。
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读书会:静安的“洋气”与“霸气”
文章图片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
“静安”这个名字先于行政区而诞生 , 最初属于一座古刹 。 南宋嘉定九年 , 位于吴淞江畔的静安寺因水患 , 搬迁至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 。 渐渐地 , 环绕古刹出现大规模庙市 , 这片区域被世人以寺院名“静安”称之 , 后来的行政区自然而然地叫了这个诗意的名字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静安区是上海各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 , 直到2015年11月4日 , 上海市政府宣布静安、闸北撤二建一 , 合并后的区名沿用了“静安”这个名字 , 静安区的版图从7.62平方公里扩展到了37平方公里 , 面积在上海各区排名中跃升两位 , 超过了黄浦区和虹口区 。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静安卷)《上海蓝调》是静安区和闸北区两区合并、拆2建1之后 , 将“洋气”的静安 , 和“霸气”的闸北 , 从海派文化的角度 , 最早同书论述的文化类书籍之一 。 翻开这本书 , 我们看到 , 隔苏州河相望的两区合并 , 第一次打破长期以来以苏州河为界的分布格局 , 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 , 更好地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势互补 , 得以在更大的空间内发挥服务经济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 , 海派文化的多元融合共生的特质在新的静安区更加彰显 。
黄媛介绍 , 与静安区融为一体的原闸北区 , 名字来源于苏州河(原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 。 清代康熙十四年 , 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 , 后来被称作老闸 。 雍正十三年 , 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 , 被称为新闸 。 到了嘉庆年间 , 吴淞江上贸易兴旺 , 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 。 两座闸以北被称作闸北 , 以此为原点发展定型为后来的行政区 , 同样自然而然地用了“闸北”这个约定俗成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