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晕|第七届“青春文学奖”揭晓,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穿行

10月31日 , 由文学杂志《青春》主办的第七届“青春文学奖”揭晓结果:天津美术学院大三学生破瑞的《光晕》获得长篇小说奖第一名;西南民族大学研二学生加主布哈的《雪又下了一整天》获得中短篇小说奖第一名; 忻州师范学院大一学生刘嘉仪的《猫头鹰的冰山角之夜》获得散文奖第一名;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喜郎凭借《我》等诗歌获得年度十大校园诗人第一名 。
《青春》1979年10月刊创刊号
1979年10月 , 《青春》杂志创刊 , 随后拉开了“青春文学奖”的序幕 。 这一奖项从1980至1984年连办五届 , 王安忆、梁左、韩东、梁晓声、苏童等作家都曾获得该奖 。 2019年11月 , 已停摆了35年的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得以重启 , 还呈现出新的面貌:评选由刊评模式变为社评模式 , 征稿对象拓宽为“全球大学生华语写作者” 。
《青春》2020年第8期
第七届“青春文学奖”延续第六届“青春文学奖”的定位与宗旨 , 自2021年元旦发布征稿启事以来 , 截至4月底征稿结束 , 共收到长篇小说65部、中短篇小说687篇、散文510篇、诗歌3124组 , 除中国大陆外 , 还收到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19所高校21位大学生的投稿 。 经大众评审阅评、组委会复核以及9位终评导师(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作家李黎、作家甫跃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诗人胡弦、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全程匿名评审 , 最终评出长篇小说奖5名、中短篇小说奖5名、散文奖5名、年度十大校园诗人 。 此外 , 评出大众评审奖10名 。
第七届“青春文学奖”诗歌奖
值得一提的是 , 第七届“青春文学奖”诗歌奖创新性地采用海选赛模式 , 安徽、甘肃、海南、河南、湖北、吉林、江苏、山西、天津及重庆由各地高校文学社团组织征稿及评选 , 经过海选(初选)及专家评选 , 决出入围终评的作品名单 , 另评出最佳人气奖、海选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省级十大校园诗人及优秀奖若干 。 其他区域作为综合赛区 , 大众评审匿名评审后 , 经组委会复核 , 评选出终评入围名单、综合赛区十大校园诗人及优秀奖若干 。
各种奇思妙想 , 多样尝试创新
“与第六届‘青春文学奖’相比 , 这一届获奖作品更加‘脑洞大开’和多元 , 也更加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这样的命题 。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告诉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 尤其在小说领域 , 比如头奖长篇作品《光晕》 , 终评评委给出的授奖词是“科学迁延人文 , 严肃议题附身于年轻写作者惯用的科幻类型 。 ……小说有赋予文本以复杂文学性与深远意义的期许 , 并试图回答人类知识与文明发展是否能带来人类真正的理想未来”;小说《FINITE》的作者是关注环保问题的经济学专业学生 , 其作品有很深的环保主义烙印 , “小说外壳勾连时下环保议题 , 攸关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 对宇宙生态存续的关怀”;而小说《鬼才》这部作品 , 使用了晏殊、晏几道的身份、人生经历与家庭关系 , 将其移入当代家庭叙事 , 作者的奇思妙想值得鼓励 。
整体看来 , 第七届“青春文学奖”题材丰富 , 风格多样 , 并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穿行 , 既有颇具人文关照的科幻作品、透视现实的社会学报告 , 也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的作品 。 李樯称:“虽然题材与风格不一 , 但作品中也显现出一些共性:一方面 , 青年的文学土壤是最为真实的生活 , 而他们的创作则融入了世情思考;另一方面 , 在叙事与语言上 , 并未局限于常规的写作方式 , 敢于尝试新挑战;最后一点 , 自信与勇敢是本届作者们最具代表性的名词了 。 青年人的热爱源于他们对自己对作品的自信 , 青年人的勇敢则源于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