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圆桌|不再被遮蔽的钱瘦铁:笔墨交往,自见风骨( 六 )


1927年在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前留影 , 自左至右:钱瘦铁、吴藏龛、吴昌硕、韩秀(钱夫人)
江鹏[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
感谢各位艺术家、学者、专家的到来 , 今天 , 也是向各位前辈、各位专家来学习的 。 将来 , 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画院的工作 , 给予多多关心 。
展览|圆桌|不再被遮蔽的钱瘦铁:笔墨交往,自见风骨
文章图片

“钱瘦铁艺术座谈会”现场
附:“钱瘦铁和他的朋友圈”前言(文/陈翔)
在这个展览中 , 我们试图从“社会情境中的艺术品”和“社会关系中的艺术家”这两个角度来研究和展示钱瘦铁的艺术 。
钱瘦铁特立独行却依然能脱颖而出 , 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海派绘画在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同时 , 也容纳了赓续传统文人画精神的职业艺术家 。 海派画家能够百川归海而又各擅胜场 , 这与当时多元杂处的艺术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 其中包括了艺术市场的国际性和活跃度、职业艺术家在社会阶层中的垂直跃升、对创新求异的社会包容 , 而这些都可以归结于上世纪前半叶上海城市文化中的现代文明建构和移民文化元素 。
在钱瘦铁的朋友圈方面 ,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 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力 , 而这种影响力恰恰是从上海这座高度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发生的;这一点 , 对于今天我们努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一流国际文化大都市不无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