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本不太“主义”的女性主义入门书|一周新书风向标( 三 )


这十种大学形态看起来是全面考虑到了目前已经存在的大学创新和科技的发展 , 也试图为其他著述中提出的大学危机而思考对策 , 比如平台大学扩充了慕课的教育形式 , 接口大学则是将人机结合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 博雅大学试图恢复中世纪大学的七种博雅技能 。 尽管每一种都在革除如今大学的弊端 , 但实际上都难以实现 。
如同作者所说 , 建设“离经叛道式”大学的需求似乎很小 。 高等教育更热衷于对标其他大学 , 效仿同行机构 , 结果大家都看起来很像 。 因此创新虽迫在眉睫 , 却看起来不切实际 。 但正是这种美好构想 , 再次提醒我们看清大学的作用 , 它不应该是仅仅为学生提供可选的“技能”目录 , 而要把学生当成追求真理 , 从而追求自我的人类 。
新知
中国|一本不太“主义”的女性主义入门书|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图片

《看见生命》
作者:[美]布鲁斯·格雷森
译者:杨清波、姜丽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9月
推荐指数:★★★ ★ ☆
推荐人:安也
1970年代 , 一位23岁的美国空军坠机救援消防员比尔 , 在参与一次救援的过程中 , 因为二次爆炸的冲击而晕了过去 , 接下来 , 他经历了一次相当复杂的濒死体验 。 但在比尔康复之后 , 他试图与医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 却被安排接受精神治疗 。
人死后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濒死体验者都相信 , 人死后会继续以某种形式存在 。 在一些人看来 , 濒死体验可能是某种精神类疾病 , 体验者的幻觉 , 抑或是某种近乎于神秘学、宗教学的事件 。 当濒死体验可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读时 ,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这到底是大脑内部生理变化的结果 , 还是非生理性思维的体验?事实上 , 有不少人都曾经听到过和书中案例类似的濒死体验故事 , 这些故事可能来自身边的亲人所述 , 也可以出自朋友的分享 。 但对于这些濒死体验 , 医学界往往选择忽视 。
五十年前 , 精神科医生布鲁斯·格雷森博士通过偶然的机会 , 发现一位患者产生了濒死体验——她在昏迷时 , “看到”了另一间屋子里的格雷森领带上的污渍 。 为此 , 格雷森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 , 坚持不懈地对此进行研究记录 , 并将之形成了《看见生命:一个医生的濒死体验研究报告》一书 。 作为一名执业治疗师和精神病学家 , 格雷森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自己不同寻常的经历 。 与此同时 , 人们对于濒死体验的认识 , 同样开始影响医疗实践 。 格雷森认为 , 濒死体验是一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常见体验 , 也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在人身上的正常体验 。 在他看来 , 濒死体验并非关于死亡 , 而是关于转变 , 关于如何重新开始 , 关于给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的目标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他的研究也许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 进而提升我们对生命与死亡的认知 。
微信公众号ID :ibookreview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 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 , 编辑:李永博 , 校对:王心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发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