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弗&苏轼最凄美的一首词,全词无一个“悲”字,却悲得荡气回肠

说起悼亡诗词,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吧?还有清代的纳兰悼亡词也有很多人喜欢,大家发现没有,词传递出来的感情比诗更深婉动人。悼亡的本来是诗的主题,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后来又有潘安、沈约、元稹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写过,可是要论对人心的触动,都比不上词的效果。
王弗&苏轼最凄美的一首词,全词无一个“悲”字,却悲得荡气回肠
文章插图

通常来说词写一些艳的、忧伤的或闲愁类的作品,不写这种很悲哀和庄重的主题。诗一般言志抒情,更适合表达一些大气的东西,表达细腻的感情则很难和词相比。老杜功力深厚,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感情已经达到了诗的极致。
诗歌的语言句式跟情绪的节奏很难恰当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之前诗人的悼亡诗虽然也写得很好,触动人心的力量却还是不够强的原因之一,夫妻间的感情应该是深挚而细腻的。苏东坡应该是发现了这一点,大胆创新,以诗入词,因而本词也是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词有一种很好的节奏,更契合人的内在的幽微情绪,长短句结合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感觉这个节奏更符合你想要表达的情绪。在苏东坡的词中,情绪与节奏的结合几乎是完美的。特别是这首:
王弗&苏轼最凄美的一首词,全词无一个“悲”字,却悲得荡气回肠
文章插图

这首词是从主题和意蕴上来说,和诗是一脉相承的。苏轼和结发妻王弗恩爱情深,却一朝永别,十载萦心,积思成梦,才写下这阙千古绝唱的悼亡佳作,全词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语言率直,表现方式却很曲折,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交替出现,情感哀婉深挚。
王弗在世时,苏轼生活过得较舒适。王弗离去后十年中,由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先通判杭州,再移知密州,宦海浮沉,东奔西走,饱经风霜。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亡妻深沉的思念,构成了本词忧郁、感伤、凄凉的基调。
王弗&苏轼最凄美的一首词,全词无一个“悲”字,却悲得荡气回肠
文章插图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点明了时间和距离,时间是十年之久,距离是生死之别,再无相见之日,时空距离使相见变得茫然无期。“两”说明在词人心中,思念是双方的,而不是自己单方面的。
【 王弗&苏轼最凄美的一首词,全词无一个“悲”字,却悲得荡气回肠】也就是说,妻子王弗十年来,一直活在苏轼的心中。这是本词和别的悼亡诗词不同的第一点。其他诗词大多从作者单方面来写自己对对方的思念,是一种怀念。而在苏轼心里却是一种相思之情。
王弗&苏轼最凄美的一首词,全词无一个“悲”字,却悲得荡气回肠
文章插图

虽然妻子还在词人心中,可是现实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葬于四川眉山,与这时自己所处的密州相距何止千里。词人有许多话想跟妻子诉说,却又无法诉说。
更现实的是,他们之间真实的距离岂止千里万里,而是生死的距离呀!纵然相思,又该如何传递?相思而永无相见之日,却又不能不相思!活在词人心目中的妻与现实的千里孤坟相对照,形成了情感和艺术上的张力,更显凄美!
王弗&苏轼最凄美的一首词,全词无一个“悲”字,却悲得荡气回肠
文章插图

既然是相思,一定会在心中想象相见之后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恩爱夫妻相见却不相识,这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说法,却又凸显了现实。
容颜的衰老,表面看是词人对自己外貌的描述,其中饱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十年间沧桑人生的辛酸感慨,以及无法施展志向的政治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