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对话|王棵《桑田日暖》:每一个村庄都值得铭记( 二 )


【乡村|对话|王棵《桑田日暖》:每一个村庄都值得铭记】张楚认为 , 王棵这部小说从头到尾是线性叙事 , 但是王棵动用了很多戏剧、影视的叙事技巧 。
王棵对此回应道 , 作为编剧在影视圈从业的经历 , 锤炼了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影视圈找编剧的时候经常会谈到‘行活’ , 就是大众经常看到的我们想象当中的电视剧 。 我通常是被当作那种不常规的编剧被找过去的 , 我能提供不是‘行活’的东西 。 所以 , 在影视圈我大多扮演的还是一个作家的角色 , 经常会把在文学上的一些优势拿到编剧那边去 。 影视非常注重故事性 , 非常注重情节 。 我在搞编剧的时候 , 也追求细节的独特 , 鲜活和真实 。 影视给我带来的影响 , 总的来讲就是可读性 。 ”
提到自己的创作状态 , 王棵说:“很多的作家、小说家应该都会有这种感触 , 写着写着 , 你进入到具体的情境 , 你会跟小说的人物感同身受 , 你会想象我接下来我的行为是什么呢?这就是感知 。 我觉得像演戏一样 , 演戏有一种方式就是沉浸式的 。 当然还是有一点不一样 , 演员演一个角色 , 作家要同时演很多角色 。 ”
张楚也认为:“作家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 其实内心都是挣扎 , 痛苦和欢愉同时存在 。 一方面在创作他喜欢的人物 , 另外一方面他被他所创作的人物灵魂所纠缠、击打 , 所迫害 , 不得不跟他们技巧性地相处 。 在这个过程当中 , 我们就像是上帝 , 你在构建一个城邦 , 城邦里面有无数的人 , 无数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个性 。 你要把自己幻化成他们中任何一个人 , 哪怕是一个配角 , 也要对配角充满爱和热情 。 这部小说我觉得王棵的沉浸式表演是成功的 , 我看不到王棵身上的影子 , 完全是一个个独立个体 , 活生生的人 。 因为这部长篇 , 我又重新认识了王棵 。 ”
回应对于在《桑田日暖》的基础上继续创作“三部曲”的设想 , 王棵说:“我写这个小说的时候 , 其实在动笔之前 , 我就希望1980年代写一部 , 1990年代写一部 , 新世纪我再写一部 , 最开始有这样的设想的 。 所以第一部的《桑田日暖》比较刻意地放在1980年代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落 , 1983到1985年 , 不满两年的时间 。 我希望这个家庭的人物命运一直延展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