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厉以宁的“诗意人生”( 三 )


城北望 , 水东流 , 环池又复见新楼 。 当年叶落愁人处 , 正盼花红万客游 。
词中从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 写到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几度兴衰春秋 , 终不复当年的雄伟气象 。 直到近现代以后 , 西安城才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 站在城北高原上环望 , 泾、渭、浐、灞、涝、潏、沣、滈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开始了逐步恢复与重现 ,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 居民生活水平也是丰裕富足 , 足见历史发展的迷人与魅力之处 。 此词表达了历史兴衰之意 , 但其哲学内核与《采桑子·皖南道中》类同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 客观是指在人的认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 ,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 客观决定主观 , 主观反映客观 , 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 。 厉以宁诗词中对这一辩证法常有喻及 。 比如 , 写于1953年的《采桑子·颐和园》:
佛香阁上看湖小 , 只道山高 。 谁道山高 , 见否群峰水底飘?
半池荷叶遮行路 , 懒把舟摇 。 待把舟摇 , 别有风光玉带桥 。
这首词主要是提醒我们观察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立场和视角 。 立场和视角不同 , 对事物和生活的观感和认识就不同 , 从山看湖 , 就觉得山高湖小;但若从湖看山 , 则天光云影 , 再高的山也莫不倒映于湖中 。 另外 , 还有写于1984年的《菩萨蛮·黄山归来》:
隔山犹有青山在 , 彩云更在群山外 。 寻路到云边 , 山高亦等闲 。
问君何所志 , 纵论人间事 。 寄愿笔生花 , 香飘亿万家 。
这首词中藉青山、彩云对比来阐明的主观立场与客观存在 , 与前一首词的意境和用语颇有相似之处 。
当然 , 唯物辩证法还有许多其他的原理与范畴 , 比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 ,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联系 。 商务印书馆出版于2018年的《厉以宁诗词全集》共四卷1416首 , 对这些原理与范畴也多有涉及 。 阅读厉以宁的诗词 , 既可以触摸时代的沧桑巨变 , 也可以感受个体的曲折人生 , 还可以体悟到他在哲学的关照之际 , 对光阴的重视与珍惜 ,“人世难寻回首路 , 机缘一去不重逢”(《七律·雨中游南雁荡》) , “轻舟好去莫回头 , 破浪直前随处有芳洲”(《虞美人·山东荣成市成山头》);为人的谦逊与豁达 , “高山绝壁从无水 , 洼则盈盈 , 低则青青 , 知否人间处世情”(《采桑子·青海西宁至贵德途中》) , “细雨斜风燕来去 , 心宽无处不桃源”(《七古·游桃花源》) , “处世长存宽厚意 , 行事惟求无愧心”(《破阵子·七十感怀》);以及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 “乐在众人后 , 忧于天下先”(《五律·岳阳楼》) , “一番求索志难移 , 此身甘愿作人梯”(《浣溪沙·六十自述》) , “此生奉献从无悔 , 叮嘱儿孙永向前”(《鹧鸪天·赠黑龙江农垦老战士》) 。
(作者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11月1日12版)
作者:刘焕性
版面编辑:张丽
新媒体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