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典$“长”在树上的读书人——走进学在山林、扎根在山林的林学青年( 二 )


每逢毕业时,学生们最爱回忆的不是学习过程多艰苦,而是在山林之间与老师一起经历的“小确幸”:她们在针叶高高刺向云端的红松林下作业,偶然发现了松鼠埋藏的“松果宝藏”;刚入学时娇滴滴的女生进了几次山后,变得敢冲在男生前面踏着枯木过河……这些自小只有城市生活体验的90后、00后在山野间见识了壮美自然,学会了劳作担当。
2、跟着“上树教授”的“下地学生”
两年前,来自河南的90后小伙、新疆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农艺与种业(园艺方向)研究生刘政典,加入导师带领的果树科技服务团队。这是一个特别的团队,其中的科研骨干都有着十分响亮又接地气的外号——“上树教授”“红枣公主”“核桃公主”……
原来,在塔里木大学所在的南疆,林果业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对于塔大林学人来说,学以致用是素来的传统。刘政典的导师、植物科学学院教授王新建为南疆果农提供林果科技服务逾30年,足迹遍布南疆各边远地区,故而有了“上树教授”的美誉。
跟着“上树教授”,刘政典成了“下地学生”。学业上,大概30%的时间用于学习技术,剩余60%~70%的时间要靠自己上手实操。每月还要拿出两三个周末,去附近农场的实习点进行栽培试验,或是去果农家里手把手教树体整形、控冠促果。“我们这个专业,从书上看来的知识是不能直接用到地里的。”刘政典说。
虽然学习的过程风吹日晒,十分辛苦,但学有回馈的那一刻,是真的激动、满足。刘政典印象最深的是帮一位维吾尔族大叔剪枝的经历。那次,他跟随导师来到大叔的梨树林,第一眼就震惊了,这里的梨树长得竟像杨树一样高,以至于要爬上十多米高的梯子,才能摘到梨。这么高的树干,树冠却小,如何产得了许多果子呢?
【 刘政典$“长”在树上的读书人——走进学在山林、扎根在山林的林学青年】导师王新建当即决定,对果树进行降高、扩冠,以提高梨果产量。虽知有益,但看着好不容易长好的枝条被修剪掉,维吾尔族大叔还是忍不住把眼泪流进了长长的胡子里。果农对果树的拳拳深情,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导师悄悄和刘政典说:“我们剪的时候一定小心点,长势好的枝干尽量保留下来。”
经过团队的专业修剪,梨树来年结了更多果子。大叔拉着他们滔滔不绝地讲:“原来那个果子小得很,修剪后果子大了,长的也多了!”
看着果农溢于言表的幸福,刘政典突然想起学校领导讲过的一句话:“南疆发展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这便是他学习的意义。
3、知山知水,爱林爱农
“我是植树节当天出生的,对树有天然的感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系副主任袁杰说,如今身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他打交道最多的也是树。
在秦岭山脉中段的火地塘林区,有一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距学校270公里,开车往返一次需要9个小时。虽然路途遥远、山路崎岖,但袁杰每月至少要去一次,采集气象和碳通量数据,开展水、土、气、生四类生态要素的监测工作。
“到了夏季树木生长的旺盛期,我基本一直待在山里,你就找不到我了。”秦岭山区时常没有信号,而袁杰有时为了获得精确的数据,需要冒着雨雪天气连续观测,经常是一瓶水,两个馒头,走一天山路,还得躲避野猪、羚牛、毒蛇等野生动物的袭击。“每次秋季开学,碰见同事,他们都会笑话我:你是去非洲当野人了吧!”袁杰笑着说。
“林业看似只与植物对话,实际上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树,袁杰打交道最多的是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