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当非遗走出“桃花源”( 三 )


“市场活了,才能有底气培养更多的人 。”目前姚绣工作室已有60多位手工艺者,姚兰却还希望吸纳更多年轻人 。“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可能像老一代人一样,做一辈子技术类工种就满足 。现在,我们要情怀和面包都考虑到 。”
10月,在“2021共创之夜”“荣耀中国节”主题曲《时结》节目录制中,徐红生和郭洪利等非遗传承人主动聊起了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加入 。徐红生给出的解决方案显得自然而合理:让非遗与现代商业更巧妙地结合,进而提升行业待遇 。近年来,在品种创新的驱动下,稻香村的销量年年攀升,招人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
苏绣|当非遗走出“桃花源”
文章图片
郭洪利认为,只要有恰当的连接途径,愿意传承风筝这门老手艺的人会越来越多 。他坚信“动手参与就会产生兴趣”,过去并不是人人都有制作风筝的机会,现在,数字化创新让深度参与成为可能——他提到和《王者荣耀》合作的“轻风戏纸鸢”的制作风筝互动游戏,参与量超8000万次,“通过这种方式,年轻人愿意了解、动手参与起来了 。”
非遗焕发的活力也让他们的家乡环境悄然改变 。风筝订单的增多解决了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每年的国际风筝节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来到潍坊 。被称为“苏绣小镇”的苏州镇湖也面貌一新,姚兰对家乡发展很是欣慰,“苏绣成了支柱性产业,连政府领导外出招商也带着苏绣工艺品 。”
与此同时,市场大了,手艺人对于高品质的追求不会丢 。在郭洪利看来,“竹条如线条”“只做精品”这些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老规矩不能忘,比如美国客户提出要做飞虎风筝,他会拿着自己的标准去磨合,“必须先知道一看是风筝,再一看是飞虎 。”
姚兰也觉得,匠心和市场,两个都不能丢 。在苏州,刺绣也叫“做生活”,“老一代绣娘会把生活的‘喜、怒、哀、乐’都绣进她的作品里 。苏绣材料其实不是针和线,而是绣娘们的青春 。”这种精致、文雅和对美的不懈追求被贯彻在年轻的“姚绣”中,因为真诚是两千多年来苏绣文脉不断的秘诀,也是触动年轻人、连接两种“生活”的钥匙 。而新时代下数字化载体的新渠道,也终会让这份诚意,更加贴合当下的芸芸众人 。
苏绣|当非遗走出“桃花源”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