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忠|展览|姜建忠:反思油画,当下仍需要“拿来主义”

知名油画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姜建忠个人作品展近日在上海鸿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汇聚了艺术家十多年来近60件作品,以油画和素描作品为主,另展出包括油画棒、丝网版画、综合媒介实验作品等艺术形式 。
对于时下中国油画界讨论的“如何将外来语言转化为本土语言”的问题,姜建忠对澎湃新闻表示,学习油画依旧要往西方看,“油画民族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面对欧洲油画的历史,当下中国油画依旧需要“拿来主义” 。
姜建忠|展览|姜建忠:反思油画,当下仍需要“拿来主义”
文章图片
展览入口处,文字独白
“这是近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只是印证了我所走过的一段艺术历程和心理轨迹,一切已经发生的和即将要来临的……”
走入展厅看到作品前,先看到沉静的深蓝色墙面上一段独白,这是艺术家对于展览的自我阐述,也是对自己创作的阶段性回眸 。其中提到自己创作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拿出展示时的“诚惶诚恐” 。对于这样的心情,姜建忠回忆自己读书时代曾读到毕加索谈创作的文字,讲他自己进入画室、站在画布前,会觉得无从下手、画不下去,无法预测这张画画下去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时代的姜建忠对此难以理解,但现在越来越能体会这些心情 。
“绘画创作不能重复自己,每张画都有自己的生命特征 。”姜建忠对澎湃新闻说,“画的过程中,一直会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在画室里既有兴奋、狂妄的时候,甚至画得好时有自大的感觉,但也常有画不下去的低落,我觉得艺术家创作时的心情应该与作品一起波动 。”
以“解读戴安·阿勃兹”反思油画语言
1980年代以来,反思、重构学院艺术的课题一直是艺术界普遍关心的热点 。三十多年来,姜建忠一直投身于对这一课题从油画创作到理论梳理的探索实践 。当大家都在玩跨界和强调观念的时候,他却始终坚持视觉的意义和油画语言的纯洁性,他认为油画有其自己的语言脉络,油画没有了“细火慢炖”,就变成了“快餐文化”,更不要用掠夺市场的方法去思考艺术 。
展览有一个系列为“解读戴安·阿勃兹”,多为较大尺幅,最近一张标记为NO.10,画于2021年 。戴安·阿勃兹(Diane Arbus)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她的摄影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她也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 。
姜建忠|展览|姜建忠:反思油画,当下仍需要“拿来主义”
文章图片
《解读戴安·阿勃兹NO.10》 布面油画155×150cm 2021年
“解读戴安·阿勃兹”是姜建忠近十几年来一直延续的系列,当时他想画一些作品表现自己对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解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姜建忠也一直在思考“写实”和“具象表现”的本质区别 。“从文艺复兴之后到毕加索之前,有近500年的油画都是写实的,其中包含了对人文主义的歌颂,以及表达生活的美好 。但到了抽象主义诞生后,呼应福柯、哈贝马斯对人、对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哲学大叙事,到福柯说‘哲学意义上的人已经死了’,再到当下的延续并面对着新的问题,人是否会发生异化?而具象表现,不是歌颂,是质疑 。比如佛洛依德,他的画不是把人作为英雄歌颂,而是带来一种对人性的质疑 。”而在探索和酝酿具象表现的真正内涵、并寻找图示之时,正好看到了阿勃兹的摄影,她拍摄的扭曲的形象,让姜建忠感受到了其中的关系,由此他将阿勃兹的表达与中国传统形象做了意义化的融合,试图把观念和技术结合,画一些有技术、有可读性、耐看的,但不是传统意义上审美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