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郭汉城:戏曲千年活力的现代标识
本文图片
(图片由郭汉城先生家人提供)
104岁的郭汉城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 。 寿高德大的仁厚长者已然化作永恒的记忆 , 成为指引一代代戏曲人学术和艺术工作的精神灯塔 。 正如先生在2015年所作的《百岁辞》中说的 , “清清小河水 , 潺湲日夜流 。 东西南北路 , 春夏秋冬求 。 ”他终生坚守在戏曲研究领域 , 生命如坚韧不竭的清流 , 不逐浮华 , 不慕名利 , 滋养着戏曲不断扩容的艺脉 , 维护着戏曲不断延展的航程 。
中国戏曲千年发展历史上有一个优秀的传统 , 即理论与实践始终相伴 , 理论与实践彼此推进 。 戏曲在宋元以降趋于成熟 , 随之而有相对完善的理论 , 在戏曲的声韵、格律、音乐、文学、演唱、表演、演员、观众、历史、民俗等领域 , 进行著录总结和学术升华 。 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 逐渐形成完备的古典戏曲艺术体系和精深的古典戏曲理论体系 。 随着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 , 以王国维开辟现代戏曲史学为发端 , 大量戏曲学者在百余年间通过学术与文化的多元建构 , 共同缔造出独立而结构谨严的中国戏曲学 。 在戏曲学术建设推进过程中 , 百余年间的现代戏曲实践有效地拓展着戏曲的古典体系 , 也别出机杼地形成了戏曲的现代体系 。 郭汉城和他所追随的张庚 , 便是这个体系的重要奠基者 。
田汉在1957年《戏曲研究》创刊号上强调 , 要将戏曲作为“科学的研究” , 确立“向遗产学习、向舞台学习、向艺人学习”的研究方向 , 这成为戏曲学术发展的新空间 。 刊物所在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及其之后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即秉持这个方向 , 将戏曲研究视角转向活态的戏曲、舞台的戏曲以及由人的创造所传承的戏曲 , 并且致力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发展理想 。 这一转向改变了数百年来文化精英从旁观照戏曲的理论思路 , 从戏曲艺术本体进行着自身的规律建设 , 当然也改变了中国戏曲学院化的研究趋向 , 从实践性的立场 , 将既往的研究成果和对当下的学术观照 , 融汇到戏曲发展的实际工作中 , 做到了案头与场上、理论与实际的兼善兼美 。 这一转变当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 基于戏曲改革和戏曲建设而进行的学术拓展 。 张庚和郭汉城因应着时代的需要 , 通过共同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以及组织推进《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里程碑式的学术工程 , 构建起相对完备的中国现代戏曲理论体系、现代戏曲学科体系 , 实践着自身秉持的文化理想 , 实现着对于中国戏曲有序传承和有效发展的远景规划 , 同时培养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戏曲学术团队 , 也培养出了文化系统中的戏曲研究力量 , 在70年间焚膏继晷 , 薪火不绝 , 星火燎原 。
郭汉城在现代戏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建设中承担了重要的组织协调工作 , 他的学术功勋是在中国戏曲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 也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学术团队共同推进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郭汉城的学术成果延续并呼应着张庚在《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中所标举的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化主张 , 尤其是他在《现代化与戏曲化》一文中提出戏曲现代化“就是要使戏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表现时代生活 , 反映时代精神 , 无论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 , 都要符合今天人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观点 , 归根到底 , 是要戏曲艺术更好地为今天的人民服务” , 特别强调“戏曲现代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 , 是要使戏曲这种古老艺术能够表现现代生活” , 这一定位侧重的正是包括现代戏创作在内的现代戏曲建设中的难点、困境 。 他以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立场 , 概括了张庚以及同代戏曲人致力于现代戏曲建设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共识 。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盗墓案!中国盗墓史上最长的一次盗墓,屋里挖了整整20年
- 中国经济#2021年度经济学图书有三个特点:思想性、历史叙事及学科交叉
- 湖北省文联$新春佳节氛围浓 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在汉开幕
- 红与黑#方隆昌/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
- 奥林匹克!徐晋平/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