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稿|一日看尽千年画:看国宝丹青的数字化新生( 二 )


基于这样一个朴素的文化理想 , 2005年 , 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首期项目 , 《宋画全集》开始编纂 。 《宋画全集》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的开端 。
从起初的联系海内外文博机构102家 , 拟出版23册 , 入编宋画作品827件(套)到2020年的联系260余家、出版230余册 , 入编历代绘画作品约12250余件(套) , “大系”的体量一步步扩大 , 而完成高精度的图像收集是编纂出版工作一以贯之的“难关” 。
“请求海内外一家又一家文博机构打开库房大门 , 供一个从未有过往来的项目团队拍摄其镇馆之宝 , 难度极大 。 ”瞿炼说 。
除此之外 , 项目团队还确定了当时图像出版物最理想的技术标准:尽量采用8×10英寸大型技术座机对原作进行拍摄 。 为了让古代绘画图像以最高清晰度呈现在世人面前 , 书中不仅要有整幅画面 , 还要呈现局部原大图与放大图 。 高标准必然带来高难度 。
由于书画文物极度脆弱 , 每动一次都存在损伤风险 。 为此 , 项目团队严格规定:不准在拍摄藏品时接触文物 , 不准违反知识产权和版权规定 。
除了拍摄高清图像 , 项目团队成员也成了“修复师” , 对图像画面残损度较高的作品进行了“无损伤”修复 。 “一般调图都需要花费3-5天 , 复杂的要十来天 , 我们还要把画作上的折痕修平 。 ”瞿炼说 。
采访人员在展览现场看到了样稿调图前后的对比 。
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天池石壁图》 , 原先拍摄版本上都是褶皱 , 很难看清画面内容 。 但修复后 , 画上的山林、房屋清晰可见 , 两者几乎没有色差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策展人王珅说 , 正是因为有项目团队迎难而上的坚持 , 这些中国古代名画才能在展厅里清晰呈现 。
“我们也希望做好中国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 ”王珅说 , 展览中许多作品都制作了二维码 , 同时还将许多明清名家画作的题跋进行了放大处理 , 方便观众能更清晰观赏名画 。
【样稿|一日看尽千年画:看国宝丹青的数字化新生】据悉 , 本次展览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一楼举行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