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双槐树遗址的探寻与发现(华夏博物之旅·考古新发现)( 三 )


这枚野猪獠牙雕刻的蚕雕,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背凸腹凹,头昂尾翘,呈绷紧的“C”形姿态。“珍贵在它的形态。”顾万发说,首先它很肥硕,不像野蚕那么瘦小,与现在家蚕结构几乎完全一致;其次它不是“S”“L”“Z”形态的走蚕或其他形态,而是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的“C”形姿态。“这枚牙雕家蚕还有明显打磨痕迹,目的可能就是使它更透明、泛黄,接近于吐丝时的状态。”顾万发说。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周扬团队,通过最新的电化学免疫技术,在双槐树W125瓮棺检测到丝蛋白。加上同时出土的部分片状丝绸,并与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类比,专家们最终得出结论:不仅最早的丝绸在中国,最早的家蚕驯化和家蚕丝绸也在中国,实证了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具有全国领先的农桑文明形态,是中华农桑文明文化传统最早的完备代表。
考古,就是要用铁一般的事实,“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使得我们能够进一步看清5000多年前黄河文明的历史形态,也能够以考古学这一特殊的视角,与悠久年代的古人谈天下、话桑麻。
202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双槐树遗址设立现场遗址博物馆,及时展出最新的考古发现,供考古爱好者预约参观。郑州市各级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正在规划建设一座高规格的遗址博物馆,在黄河之滨实地展示这一都邑级的古老文明场景。
版式设计:蔡华伟汪哲平
【 考古@双槐树遗址的探寻与发现(华夏博物之旅·考古新发现)】《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3日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