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关于库切,仍然没有答案( 二 )


《耶稣之死》标志着三部耶稣小说的完结 , 出版后反响不一 。 《洛杉矶书评》赞扬它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困惑 , 也让人感动落泪 。 《卫报》却说 , 三部曲是个“精心设计的、意在嘲弄读者的玩笑” 。 而在2017年出版的《想象不可想象之事:库切的小说创作观及其后现代语境》一书中 ,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段枫猜测 , 库切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宗教寓言 , 是希望读者在这种宗教寓言式解读所遭受的失败中、在追寻某种相对完满的伦理生活的过程之中 , 重新审视自身渴盼救主的迷思” 。
好色是可敬的——现在谁是小丑?
《耶稣之死》出版时 , 库切已年近八旬 , 早已功成名就 。 作为诺贝尔奖得主和两届布克奖获得者 , 他是闻名世界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 也是评论家、翻译家、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大学教授 。
1940年2月9日 ,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生于南非开普敦的莫布雷护理院 , 父亲是律师 , 母亲是小学教员 , 祖先则是荷兰移民 。 库切通南非荷兰语 , 但用英语写作 , 而且是美式拼写 。
1960年和1961年 , 库切在开普敦大学先后获授英文和数学学士 。 1962年 , 他移居英国 , 在伦敦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做计算机程序员 , 第二年又因关于英国作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的论文 , 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 1965年 , 他赴美国深造 , 四年后成为得克萨斯大学的英语和语言学博士 , 论文主题是在计算机辅助下 , 对贝克特的英语作品所做的统计分析 。 此后 , 他走上了教学岗位 , 先后在布法罗纽约大学、开普敦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大学任教 。
库切从学生时代开始发表诗歌 , 从教期间投入小说创作 。 长篇小说处女作《幽暗之地》出版于1974年 , 分成两部分 , 各有不同的叙事者 , 一个是参与越南战争升级计划的美国教授 , 另一个是18世纪前往南非的荷兰殖民者 。 他们的共性是自私、狂妄、崇拜暴力 , 而且从无负罪感 。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在1983年问世 。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南非内战期间 , 主人公迈克尔·K大约40岁 , 兔唇 。 由于南非审查制度 , 对于他是不是有色人种 , 我们只有一点隐晦的暗示 。 K失业了 , 无法在开普敦立足 , 于是用手推车推上母亲 , 回她记忆中的家乡 。 母亲死在路上 , K也遭到政府军的洗劫 , 又被警察当成盲流 , 抓走做苦力 , 还被错认成游击队员坐了牢 。 他一度拒绝进食 , 终于逃出监狱 , 在海滩上遇到一群流浪者 , 得到了平生第一次性生活 。 这本小说赢得了当年的布克奖 , 把库切送入著名作家的行列 。
1993年 , 南非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 , 第二年 , 曼德拉当选总统 。 在全民的道德欢庆面前 , 库切却为理想和现实之间必将扩大的差距感到忧虑 。 他思考再三 , 终于在1999年写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耻》 。
小说描写开普敦白人教授卢里诱奸女生 , 遭到举报 。 他以不妥协的自由主义者自居 , 哀叹这是清教徒的时代 , “私生活成了公共的事 , 好色应当是可敬的……事实上 , 他们想看的就是一场电视表演 。 我可决不买账 。 ”他拒绝道歉 , 被学校开除 , 不得不搬去农场 , 与同性恋女儿露西同住 。 不久 , 三个黑人抢劫了农场 , 强奸了露西 , 开着卢里的车扬长而去 。 父女俩力图从事件中复原 ,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渐渐变了味道 。 露西发现自己因为强奸而怀孕了 , 而其中一个施暴者公然进入了她的生活 。
《耻》是一部杰作 。 库切将小说的背景放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 , 极为高明地描写了权力关系的变化 , 并揭露出一个可悲的现实:建立新制度、新道德的承诺并未兑现 , 暴力和剥削却以新的形态在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