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发的那首“七步诗”,不是曹植写的( 二 )


“曹丕如果要杀曹植 , 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曹植)才捷 , 他又不是不知道 , 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 , 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 , 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
叶嘉莹也说过:
“我以为这个传闻并不可靠 。 ……以他(曹丕)的智慧才略 , 就是要杀死曹植 , 也有别的办法 , 绝不会用这种笨办法 。 ”
在呈递给曹丕的《封鄄城王谢表》中 , 曹植说:自己“狂悖发露 , 始干天宪;自分放弃 , 抱罪终身” 。 这显示他确有严重到足以杀身的罪名握在曹丕手中(或者说曹丕刻意给他扣了这种罪名) 。 曹丕握有这样的把柄 , 却不直接拿来杀曹植 , 反要去玩什么“七步成诗” , 玩什么写不出便要杀人的把戏 , 除了脑子有病实在很难解释 。
另据黄永年的考证 , 《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一个情节更幼稚的“百步诗”故事 。 其大致内容是:曹丕与曹植一同坐马车出游 , 见到两牛互斗 , 一牛坠井而死 。 曹丕命曹植就此场景作诗 , 不许说牛、不许提井 , 不许说斗 , 不许提死 , 须在马走百步之内完成四十言 , 否则就要“加斩刑” 。 曹植策马赋诗完成了四十言 , 还在百步之内写下了“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那首诗 , 让曹丕深感羞愧 。
这个“百步诗”故事 , 后来被重新编订《世说新语》的北宋人晏殊给删了 , 只保存在北宋大型类书《太平广记》里 。 晏殊删它的主要原因是重复和幼稚 。 重复指的是故事框架与“七步诗”大体相同;幼稚指的是故事里挂名曹植的那首《死牛诗》 , 实在是水准极低 , 连“老干体”都不如 。 该诗全文如下:
两肉齐道行 , 头上戴横骨 。 行至凼土头 , 峍起相唐突 。 二敌不俱刚 , 一肉卧土窟 。 非是力不如 , 盛意不得泄 。
此外 , “七步诗”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
首先是“七步”这个梗很特殊(正常设限一般会取十步、百步这样的整数) , 它的源头是当时流传的“佛陀降生故事” 。
该故事正式传入中土 , 大约始于汉献帝时代僧人竺大力翻译的《修行本起经》 。 其中写道:佛陀从母亲的右胁出生后 , “行七步 , 举手而言:天上天下 , 唯我独尊 。 三界皆苦 , 吾当安之 。 ”三国时代 , 吴国僧人支谦翻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里 , 也有相同的记载 。 此后 , 西晋僧人翻译的《异出菩萨本起经》与《普曜经》、东晋僧人翻译的《大宝积经》里 , 都能见到这个“佛陀走七步发表宣言”的故事 。
|马斯克发的那首“七步诗”,不是曹植写的
本文图片
佛经中常见的“七步”之梗
其次是诗中拿“以釜煮豆”做比喻 , 也是佛典中常见的元素 。 西晋僧人翻译的《修行道地经》、《大楼炭经》 , 东晋僧人翻译的《泥犁经》等 , 都曾拿煮豆子来对应人受到磨难 , 拿煮豆子的“铁釜”来对应折磨人的“人间大釜” 。
佛教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渐变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许多佛教故事的主角 , 被替换成了中国本土的著名历史人物 。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曹冲称象” , 据陈寅恪的考证 , 该故事的原型在佛经 , 主角后来才由外域人士变成本土名人曹冲 。 曹植的“七步诗”显然也是这样的情况——“七步”之梗来自佛陀故事 , “以釜煮豆”的比喻也来自佛经 , 且都是曹植去世后才普及开来的文化元素 。
|马斯克发的那首“七步诗”,不是曹植写的
本文图片
佛经中的“人间大釜”与煮豆之喻
剩下的问题是:这些佛教文化元素为何会偏爱曹植 , 集中附会到他身上 , 演变成“七步成诗”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