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明丽落叶诗六首,叶落归根,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


晚秋落叶六首诗赏:黄叶归田梦,丹叶舞江村,此日幸归根
晚秋早冬是大规模落叶林落叶的时候,随着气温的降低,落叶给人带来无尽的萧条感。从清新的春天和繁茂的夏天走过,这些树木仿佛在秋风中老了,虽然有绚烂的红叶和黄叶,但是无风自落,仿佛青春和生命无可奈何的雨打风吹去,那种流逝之感,在晚秋和早冬分外分明。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赋予每片叶子以生命,那么此时的确是叶子生命的尾期,无论它们是否还留念生命,但是此时也走过了短暂而漫长的一生,看见过早春最美丽的阳光,簇拥过最美丽的花朵,保护过青涩的果实,在夕阳中看见了成熟的果实,在累极而力竭的晚秋里,随着风雨飘落,化作泥土,归于永恒的安详。
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叶落归根的说法,一种是指漂泊的游子,如同翻飞的树叶,回归最初的家乡和田园,一种就是自然的死亡,在走尽一生后,以泥土为归宿,做永恒的休息和沉睡。
如果赋予每棵树以生命,而秋冬的落叶,不过是他们的换装和中场休息。褪尽繁华和喧嚣,以落叶滋养土地,获得来年更加膏腴的滋养。
如果赋予山林以生命,那秋冬无非是另一场收藏。那里面虎踞龙盘,百鸟归林,雪如被,带着沉沉气息的冬睡。
有很多人感慨秋冬的萧条,但也有智者和达者,看到了这中间的安详和明丽,长久和美好。

叶落!明丽落叶诗六首,叶落归根,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
文章插图
“夜久烛花落,凄声生远林。有怀嫌会浅,无事又秋深。
黄叶归田梦,白头行路吟。
山中亦可乐,不似此同襟。”唐朝唐彦谦《夜坐示友》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因为这里面写了两种状态。非常真实。
两个中年老年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还属于一种颠沛辛苦的生活状态,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自先秦开始,人口增殖,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一方安乐的田园土地,何况古代土地量产不高,很多人必须走出土地去求生求学做官,甚至在异地安家落户,经历酸甜苦来,悲欢离合。
但是一种对土地和安稳的热爱,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
在这点上,中国人是热爱和崇拜自然的,不认为自己区别于其他的生物,最安稳最自然的生活,就是贴近土地和故乡,像树叶一样,以落在自己家乡的田园为一种最大的圆满和安稳。
而且这种感觉,至今还在基因里,有效。
两个同乡的知己朋友在异乡的旅途中,遇见交谈。
直到夜深,连蜡烛都结了灯花,并且无声落下来,显示着这次相会欢愉亲密。
在半夜里,言谈的间歇,忽然听到了此时晚秋半夜的风声,吹过了远处的树林,带来的那种特殊的秋声天籁。是,这种声音在忽然降温的季节自然是有一种凄凉感。人类怕冷,尤其换季之时的降温,会使人心情紧缩敏感,所以凄然。
正是因为怀念家乡,所以觉得今夜的相处是这么的意犹未尽和短暂啊。
正是因为这是季节的深秋,这种岁月和凄凉之感,分外深沉。
那么这是一种中老年人在客途的那种自然悲怀。但是马上转入了另一种状态。
“黄叶归田梦。”
无论远方树林的声音多么凄凉,打动人的不是伤感秋深落叶,反而是羡慕那些风中的落叶,最终会安稳落在土地上。
而他内心并不是感叹自己老了,而是热切地想回到故乡,回到最初的土地,叶落归根,或养老或死亡。而他们两个白了头发,还在秋风的路上,在人生的风雨里。
“山中亦可乐,不似此同襟。”
这是对应“凄声生远林”,那风声仿佛那样的凄厉,而我恰恰不是因为寒冷而凄凉,那秋冬的山林也有无穷的安稳和乐趣,不像我们两个,现在还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