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回响千年的秘密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回响千年的秘密
本文图片

▲2021共创之夜《流水知音》演出
伯牙和子期虽已作古 , 但他们身后的高山流水 , 却已超越时间 , 传之久远 。
文 / 斐竹
一直以来 ,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会与新兴的传播形式结合 , 不断在时代中“交融更新”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 , 一个民族只要拥有自己的文化 , 那么它的根就在 。 正因为如此 , 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和追寻始终不曾改变 。 然而 , 在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之间 , 仿佛始终隔着一层“次元壁” 。 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提炼出来 , 使之更为自然地融入我们今天的生活 , 是国人始终在努力的方向 。
无数次尝试表明 , 传统文化遇冷是一个伪命题 。 我们所见证的国学热到国潮兴 , 便是传统文化从复到兴的转变 。 如今 , 文化和现实之间的“次元壁”正在被打破 。 在科技发展的赋能下 , 传统文化的大师们 , 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艺 , 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于更多音乐、游戏等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中 。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 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故事 。
山间
一身素衣 , 玉指轻拂 , 袅袅之音便从她的指尖流出 , 有如湍急流水 , 又似氤氲弥漫 , 绵延不断 , 让人身处其中 , 如置水渊 。
一曲《流水知音》 , 改编自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 在古琴前弹琴的林晨 , 总是特别平静 。 在她张弛有度的演奏下 , 曲子意境悠远 , 却又恰到好处 。
林晨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 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 她的父亲林友仁是著名古琴家 , 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有着极为深入的见解 。 自小 , 林晨受父亲熏陶 , 耳濡目染 , 与古琴结缘甚早 。
上世纪80年代 , 学习古琴的人并不多 。 所以 , 很多老一辈的琴家都抱着一种希望能够传承古琴的使命感 。 而当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压在个人身上 , 便好似一艘巨轮航行在波涛汹涌的汪洋中 , 底下是深不可测的水渊 。 这样的责任对于个人来说显然过于重大 。
林晨并没有从小立志将古琴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 对她而言 , 古琴是一种命运大于责任的存在 。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时候 , 其实我选的专业是近现代音乐史 , 并没有选古琴 。 ”在她内心深处 , 她一直认为古琴是一种爱好 , 而非工作的研究重心 。
在林晨看来 , 这和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 。 而父亲的这种影响 , 正是传统琴家所讲究的“自渡渡人” 。 当自己对传统足够了解 , 并足够喜爱 , 自然就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 她觉得 , 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沿袭 , 主要靠的并不是刻意的传播 , 而是一个琴者透过琴声寻觅知音的过程 。
在她看来 , 自古以来有太多文献和文字 , 表达了对古琴最高境界的追求 。 但是 , 如果没有自己的体悟 , 这些别人所记录的文字 , 终究只是别人的感受 , 对自身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
琴人 , 首先要回归音乐本体去学习、演奏和感知 , 在体悟的基础上 , 通过读书、人生的经历 , 才能达到“由技而入道”的境界 。
当琴人端坐琴前 , 被柔和的灯光围绕 , 拨动第一根弦 , 琴音便会产生最好的“感应频率” 。 当琴音找到知音 , 听众自然就会被博大悠远的文化所浸润和洗礼 。
“当年我在德国弹《幽兰》的时候 , 一个德国人都听哭了 。 当时我弹的时候也很难受 , 因为那个曲子很压抑 。 ” 林晨认为 , 艺术总能打动人心 , 音乐自然会与听众产生“共振” , 让听众产生共情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