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汇聚40年书法研究成果,陈振濂学术著作集出版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 , 中国书坛涌现出一批非常年轻的学者 。 时至今日 , 四十载匆匆而过 , 当年的年轻学者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书法理论界一面一面的旗帜 , 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专著、思维创新 ,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学子 。
陈振濂便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位 , 从他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尚意书风郄视》开始 , 40年间笔耕不缀 , 以高等书法教育为原点 , 进行了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多方向、跨专业、横向纵向的研究 , 结出了累累硕果 。
近日 , 书法理论学者陈振濂40年学术成果的“陈振濂学术著作集”正式出版 , 本系列共包含20种书 , 内容涉及艺术理论研究的诗、书、画、印各领域 , 从一个学者艺术家的角度见证了当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历程 。 陈振濂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 , 是在新时代书法浪潮中诞生的重要人物 , 在我国的书法教育、理论和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引领作用 。
中国|汇聚40年书法研究成果,陈振濂学术著作集出版
文章图片

陈振濂
早在1986年 , 陈振濂便出版了自己所著的《尚意书风郄视》一书 , 后续又接连出版了《空间诗学导论》《书法学综论》《书法教育学》等著作 。 但遗憾的是 , 这些早期出版的作品已经隔了几十年 , 基本都已绝版 , 难以为大多数人所见 。 本着对历史负责 , 还原、寻找已有发展脉络的姿态和“初心” , 上海书画出版社与陈振濂再次合作 , 决定将他认为最有学术价值的成果重新出版 , 经过重新配图、录入、编辑校对、反复磨合商讨 , 最终诞生了这套共20种书的“陈振濂学术著作集” 。
这套学术著作集本身已成为一个学术结构 , 用“先行”“引领”和“创造”三个词语或可概括其学术研究脉络 。 “先行”意味着学者在理论研究上的前瞻意识 , 能够在时代背景下进行敏锐洞察与锐意进取 , 快人一步 。 在这一关键词下 , 陈振濂主要进行了美学和史观两方面的研究 , 在美学部分 , 他提出“要站在书法的土壤上提问题 , 而不是站在美学的立场上提问题”的主张 。 作为西方的舶来品 , 当时学者们研究“书法美学”时总是习惯用西方美学的思维框架作为一个确定的基础 , 然后把书法当做它的材料填充进这个框架中 。 但是陈振濂认为在书法美学研究中 , 书法才是叙述的主体对象 , 美学则是论述它的方法武器 。 因此他提出要打造一个突破美学理论框架的 , 从书法专业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中国式书法美学体系 。 这部分就包含了《书法美学》《书法美学与批评十六讲》《书法学综论》这三本书 。
而在史观部分 , 与市面上流行的以人名和作品的介绍为脉络的书法史不同 , 陈振濂以时代为主脉络 , 通过对历史现象和重要事件的考古来研究书法的演变发展 。 这部分包含了《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民国书法史论》《中国书法发展史》和《中国书法理论史》这几部代表性作品 。 除此之外 , “先行”部分还包括了他在研究生时期对宋代“尚意”书风的研究 , 即《尚意书风郄视》一书 , 以及他在西泠印社工作时期搜集各种史料撰写的《西泠印社史研究导论》 , 后者对西泠印社的重现辉煌更是起了独特作用 。
第二个关键词是“引领” , 即开拓知识的新版图 , 对后续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 中国的日本书法研究是从陈振濂开始的 , 当其提到自己与日本书法史研究的渊源 , 他提到一个“先知先觉”的预感 。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 , 国门大开 , 对众多青年学子来说出国留学甚是时髦 。 相信“他山之石 , 可以攻玉”的陈振濂也想通过学习日语来了解书法上除中国以外的另一大端——日本 , 以便日后能够推动书法的当代事业 。 1985年 , 他翻译的《日本书法史》出版 , 一开风气之先 , 此后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 , 并上升为“比较书法学”的学术理论 。 可以说 , 日本书法史和中日书法比较及近代中日绘画比较、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比较 , 是他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 代表作有《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的变迁——近代中日艺术史实比较研究》《近代日本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