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李泽厚的通透与简单同样值得怀念

世纪#李泽厚的通透与简单同样值得怀念
文章插图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当地时间10月2日上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逝世,享年91岁。有关他的深度报道、生平回忆等文章,被重新翻出来传播。许多网友感怀李泽厚著作对自己的影响,同时遗憾这样的学者不会再有,因而在送行李泽厚时,告别的意味显得特别浓重。
受李泽厚影响最深的人,当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学者易中天在20年前的一篇文章当中,甚至划出了更精准的范围,他认为把李泽厚奉为导师的群体,“以七七、七八级本科生和七八、七九级研究生为代表”。在这些大学生心目中,李泽厚几乎是独领风骚的思想界人物,这成为对李泽厚很高的一个评价。
但在当下的传播语境当中,起到主力作用的则是一批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并且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中年人。“谁还没读过李泽厚呢”,这样的话语仿佛是一个接头暗号。只有对逝者有足够的敬重,这句话才会引起共鸣。无论接受、喜欢李泽厚与否,想要了解中国哲学与美学发展历程,他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李泽厚的名字,被紧紧地与《美的历程》这本书捆绑在一起。在许多读者心目中,这不仅仅是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它凝练而又精准的概括与总结,它所散发的恢弘而又灿烂的气质,它的文字之美与思想之深刻,给无数读者带来过精神洗礼般的阅读感受。
对于李泽厚来说,《美的历程》的成功,既让他感到得意,也让他产生过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这本书早已走出了理论著作的范畴,成为通识类书籍,新读者必然会一代代涌现;另一方面,它的确也给人留下了李泽厚曾“畅销”的印象,为他后来被偶像化以及明星化,客观上起到了铺垫作用。从李泽厚并不认为《美的历程》是他最好的作品这点来看,一定程度上,他也在拒绝着外界不断贴给他的“偶像”与“学术明星”的标签。
最近几年,李泽厚走进公众视线,则是因为他的一些“任性”言行,比如在发表缅怀金庸的纪念文章中,说到自己上世纪90年代曾拒绝金庸赠送的6000美金,对金庸的“小气”颇有微词……这样的事情,在社交媒体掀起热议,有关李泽厚“情商”问题的讨论,也制造了不少高阅读量的自媒体文章。
随着李泽厚去世,大量与之相关的内容集中浮出水面,读者或能更全面地了解他,认识到其作为一名学术大家与普通人的一体两面。在生活态度上,李泽厚是追求简单的人,他极少过生日,即便过,也只是与家人一起吃顿饭;在生命态度上,他希望“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在生前最后一次接受专访时,他留给读者的最后赠言只有两个字,“谢谢”。这些细节,显现了他通透、豁达的一面。对比批评他“情商”的言论,或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滋味。
李泽厚的自我评价中,“孤独”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如果顺着这一关键词去理解他,或能明白那些他所坚持的与放弃的。作为影响过一代人的学术大家,李泽厚是值得怀念的,而他的通透与简单,可以带人穿透他的著作,洞察到他生命内部最本质的情感。这样的特质,同样也值得怀念。
【 世纪#李泽厚的通透与简单同样值得怀念】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