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台湾士林刀的起源最终被证实,其实最早发源于晚清时代的中国广东,其士林刀创始人为郭合(于公元1849年出生)。郭合18岁时跟随一位人称“猫牛师”的广东打铁师傅学打铁,学成后自行开业做刀,并于清代同治9年(公元1870年)创立士林名刀。当时士林刀为手工锻造而成,其特点是以白铁包钢的刀形如竹叶形,刀柄以黑色水牛角包黄铜片加铆钉固定,外观状如茄子形,所以又称为“茄柄竹叶刀”。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文章插图
▲早期老版本的士林刀反曲刃外观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文章插图
▲现代士林刀郭合当时纯手工打造的折刀,起初名为八芝兰刀,而且每天只做一二把左右。由于郭合打铁技术精湛,士林刀锋利异常,且耐磨耐操,再加上刀刃可以拆收,携带非常方便,而且牛角包铜的刀柄,触感细腻,拿握顺手,故整把刀造形优雅几近艺术品,往往一把刀可使用二三十年以上,因此在当时极受欢迎。在二战时代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时期,老一辈的台湾人曾用士林刀切槟榔、剃猪毛、补渔网、切割肉类、园艺嫁接、纺织割纱线、剥竹笋等。是生活、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利器。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文章插图
▲各种大小尺寸不同版本的士林刀应付不同的使用场合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文章插图
▲常见12种尺寸的士林刀以应付不同的使用场合士林刀也发展出完善的折叠后大小尺寸,由八分至六寸,每半寸一种尺寸,共有12种尺寸大小的士林刀。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后,在台湾台北一个小小的士林地区,曾经有近20家的刀店生产这种折刀以大量畅销,可见当时辉煌一时,故在当时叫的八芝兰刀也约定俗成的逐渐改称为士林刀。虽然在广东当地早已失传这百年老刀—士林刀,而鼎盛于台湾经济繁荣蓬勃发展初期。但对士林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因为现在市场上各种切蔬果的菜刀、中小学生使用的铅笔刀,乃至于美工用途的美工刀等种类繁多,其低廉的售价抢占了大部分刀具市场,导致传承百年的老刀士林刀已经走向极度没落之路,无法在现代刀具市场上掀起任何波澜。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文章插图
▲郭合后人在台湾台北创办的士林名刀专卖店士林刀在以前台湾被当初称为八芝兰刀(士林刀的旧称,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后改称士林)。在台湾当地人的生活中,几乎所有需要使用刀具切削的场面都会用到士林刀,比如去野外钓鱼,雨后地面泥泞,需找一根手杖以滑跤,这时就从路旁切一根树枝或竹杆权当手杖。你就会使用硬度大约为HRC60的高碳钢士林刀,刀口极其锋利。由于士林刀的阔身刀口较薄,而且刀刃是反曲刃设计,所以刀口能够紧紧地咬住被切削物不易滑走,切削能力非常强,能够轻易环切,只需转动数刀就能切下直径约2厘米以内的树枝或竹杆当手杖。你就会看出士林刀很适合切削不是劈砍。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文章插图
▲日式蛤刃剑铊韧性$传承百年老刀:揭秘台湾刀界不死老兵—士林刀小传
文章插图
▲现代采用刀柄一体锁锁刃设计的挺进者SMF战术折刀士林刀不像日式蛤刃剑铊,或者西方不锈钢猎刀、折刀等现代刀具,采用具备Edge的设计,而是为斜平面构造刀身,其斜面以极为平缓的角度延伸至刀锋,因此刀口厚度较小,这在刀具行家称为“薄口”或“刀叶子薄”、“薄嘴儿”。用士林刀切削硬物,入刀的阻力小,切削树枝省力,其特点有别于一切有刀锋斜角的不锈钢刀。腕力、握力不足的用刀者或女人用这种刀口太薄的刀切硬物时,施力不当有可能使刀左右扭动,强用蛮力扭压导致刀口扭裂掉一大块,这种刀口上的圆弧状大块缺口在中国东南一带称为“崩角”、“崩口”,在日本称为月轮tsukiwa,以其状似弯月的圆弧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