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梅|春风十年石小梅:描摹昆曲最高级的模样( 三 )


北青艺评:折子戏《世说新语》里您最满意哪一出?
石小梅:在这次北大演出的八个折子戏中 , 我觉得《访戴》是最好的 , 一个小生、一个小花脸 , 一个着红斗篷的王徽之、一个着白衣的苍头 , 构成了一幅画 , 并且富有令人遐想的诗情 。 它既虚且实 , “实”在于演员的唱做 , 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虚”在这个戏本身没有什么情节 , 就是行路人的情志 。
《破局》我也很满意 , 一个大冠生应工 , 一个小冠生应工 , 两者都是生行 , 在“同”中创造差异之美 。 舞台上 , 周鑫饰演的谢安和施夏明饰演的郗超一静一动 , 一个是收敛的 , 一个是张狂的 , 动静之间暗藏两者的交锋 , 对比的反差形成观赏性 。 周鑫坐在椅子上时 , 没办法产生传统昆曲载歌载舞的动态表演 , 完全通过上半身来扩展表演可能 , 产生别样的动态美感;当他站起来时 , 二人的动作都是一致的、协调的、默契的 , 使得台上的他们很有CP感 , 这时就不得不佩服昆曲的美 。 实际上 , 以往用一个“美”字来形容昆曲太单薄了 , 我们的戏是用昆曲的表演、昆曲的调度、昆曲的家门行当等各方面具体地告诉观众 , 什么是昆曲的美 。
我相信我们的作品还会更好 , 演员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状态下 , 会对人物、对自己的表演做总结 , 他们会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 。 艺无止境 , 学海无涯 , 真的是如此 。
北青艺评:能看出《世说新语》折子戏系列融入了很多现代人的审美因素 。
石小梅:在《世说新语》系列中 , 我们做了一些新尝试 。 创作《桃花扇·题画》的时候 , 我还是从老戏中拿来 , 从现存的库房中去拿 。 在《世说新语》的创作中 , 我们既从库房中去拿 , 也有新的手段去补充库房中的不足 , 这就是融入了现代人的思维 。
折子戏取之不竭
演不尽“南昆风度”
北青艺评:我认为“春风上巳天” , 乃至于江苏“省昆”的创作都离不开一种折子戏思维 , 就是既可以单独拿出 , 又可以连缀全本上演 , 这种创作思维是一开始就认定的 , 还是您在昆曲生涯中逐渐确立的呢?
石小梅:只有折子戏才可以留下来 , 是我学戏的时候就意识到的一个问题 。 年轻的时候就曾有老师教诲我 , 折子戏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 我未来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 的确 , 我们看到今天一直上演的《牡丹亭》 , 观众最爱看的还是那几出最著名的折子戏 。 所以 , 我们在创作《桃花扇》的时候也是以折子戏思维来创作的 , 最终以全本《桃花扇》和“一戏两看”《桃花扇》的方式并行上演 。 “省昆”创作的《红楼梦》也是这样的思路 。 我想 , 这种折子戏的思维 , 或者以折子戏连缀起全本大戏的创作方法 , 是三十年来我们越来越坚定的信念 , 同时 , 这其实也离不开当今观众的口味 。
北青艺评:折子戏思维不是以讲故事为目的 , 而是以表演为核心 , 可以这样说吗?
石小梅:折子戏是非常讲究表演细节的 , 就一两个演员在台上表演 , 靠什么来吸引观众?就是靠演员的表演 。 所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自然以演员为核心 。
北青艺评:石小梅工作室和“春风上巳天”的作品 , 都有一个以您为核心的说戏人团队 , 这个品牌的审美风格和创作理念的核心是什么?
石小梅:2013年创立的“春风上巳天”是和石小梅工作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应该说我们这个团队对艺术的领悟、艺术的方向、艺术的审美都是一致的 , 所以才可能成为团队 。 十年来我们始终在前行 , 1991年版的《桃花扇》还是有舞台布景的 , 还有花花绿绿的扇子 , 从2013年到现在 , “春风上巳天”品牌下的演出都是黑底幕 , 这样处理的目的就是要凸显演员 , 戏曲舞台就是一个看演员的舞台 。 所以 , “春风上巳天”不主张大制作 , 这也是我们未来会延续的风格 , 我们认为这是昆曲舞台最高级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