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冯骥才: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



艺术家们#冯骥才: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
文章插图

与冯骥才对谈新作《艺术家们》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采访人员 韩寒
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悄然起步。纯粹的艺术激情引领着他们御风前行。面对社会风雨,深陷生活漩涡,他们该怎样支撑理想,又何以经营各自的艺术与人生?
日前,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以几位青年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为轴,向人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家群体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
绘画、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家是国内文学作品中较少聚焦的群体,而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冯骥才,有着书写这个群体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近日,采访人员与冯骥才围绕《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笔谈,听他讲述对于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体悟。


艺术家们#冯骥才: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
文章插图

《艺术家们》 冯骥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艺术家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采访人员:《艺术家们》是一部讲述艺术家群体在时代大潮中探索自己精神世界和人生道路的故事。您认为,艺术家与时代是怎样的关系?
冯骥才:一直以来,我都想用“两支笔”来写一部小说,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的非凡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在《艺术家们》中,我着重写了楚云天、洛夫、罗潜三位主人公。“文革”时期,他们因对艺术的共同爱好而成为挚友。改革开放后,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楚云天对艺术的纯粹性多有坚守;洛夫随波逐流,最终被市场裹挟,导致悲剧发生;罗潜一直走不出一己的世界,疏离于社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除各自精神性格不同外,小说还写了社会现实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艺术家与时代关系的问题一直在讨论。在我看来,艺术家在社会上是一个群体,而在艺术创作中却是一个个纯粹的个体。他们身处社会生活的洪流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都不同。每个艺术家都心怀理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为什么有的艺术家会沉沦下去,而有的始终砥砺前行?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是能否坚守初心,永远恪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心无旁骛,甘于寂寞,不被任何世俗的功利所诱惑;二是能否始终积极面对生活,勇于站在时代前沿追求更美好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家还要洁身自好。


艺术家们#冯骥才: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
文章插图

采访人员:作家艺术家应该怎样表现和书写时代?冯骥才: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家只有勇立时代潮头,潜入生活深处,才能找到生活真谛,获得艺术激情。以我个人为例,我现在作画,与数十年前作为一个纯画家作画不同。以前我是站在纯画家的立场上作画,现在我是从写作人的立场出发来作画。尽管现在我也从作画中追求纯艺术的愉悦,但我不是为自娱而画,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袤的现实。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人的思想观念是复杂的,庸俗的价值观会腐蚀人的心灵。艺术家作为精神事业的工作者,其工作的本质是用“真、善、美”帮助人们抵制“假、恶、丑”,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作家艺术家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作品才能更具思想价值,才能深刻地表现生活,积极地影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