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记|15年青灯黄卷,揭开西戎族群的神秘( 二 )


村民的好奇心其实是想看看挖出了什么宝贝 。 发掘持续了一周后 , 当他们看到我们在墓圹内一层一层慢慢清理墓葬填土 , 并没有新的东西出土时 , 猎奇心理似乎受到了打击 , 打趣地说我们是在“磨洋工”(陇东地区土语 , 意思是磨蹭、偷懒、没有工作效率) , 加之工作人员的宣讲和劝解 , 他们便愤愤地不欢而散了 , 在随后的日子里仅有三三两两的尚在假期的学生偶尔前来参观 。 我心想:村民的热乎劲这么快就过啦?!近年来 , 一些人受网络流行小说、热播影视剧的影响 , 一提到考古 ,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鬼吹灯”、“盗墓笔记”、“精绝古城” 。 人们经常把考古与神秘、探险、挖宝联系起来 。 其实考古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 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 有科学、规范、完备的调查、发掘、文物保护与整理研究的规程 。 考古是一个冷门学科 , 人们觉得考古很高大上 , 但若要将其做为一份职业、一生的事业 , 很多人却又敬而远之 , 因为它让人觉得清贫、艰辛 , 甚至时常是孤独的 。
村民的好奇心被我们的“磨洋工”给冲淡了 , 而我们的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 , 把3座墓葬的开口找到后 , 便同时向下清理每座墓葬内的填土 。
|百年考古记|15年青灯黄卷,揭开西戎族群的神秘
本文图片

M1发掘现场 。 我想:“在没有大型挖掘机械的战国时代 , 为墓主营建墓葬的状态 , 和我们现在进行墓葬填土清理的方式应该大致相同吧 。 在我们清理台阶的过程中 , 也发现了这样的证据 , 每层台阶左右两侧推土、铲土的地方确实比台阶面的其它地方要低洼一些 , 是当时的人们出土时留下的痕迹 。 ”
发掘M1时 , 沿着墓葬西端的台阶 , 逐步向下清理墓葬内填土 , 期间又出土了2具牛头骨及其蹄骨 , 牛头周围还出土了4件蒜头形小锡壶(根据后来的发现和研究 , 应该是牛角套) 。
|百年考古记|15年青灯黄卷,揭开西戎族群的神秘
本文图片

考古工作人员在测绘M1墓葬内出土的牛头 。 左一是我 , 左二是时任张家川县博物馆副馆长苏银花 , 右一是张家川县博物馆馆长马明远 。
发现马车
M1墓坑填土发掘至现地表下约8米时 , 在墓坑的东端偏南位置 , 我清理出一条东西走向、宽约6厘米的塌陷的漆皮 , 起初我判断这是个髹漆的木棍 。 在发掘马家塬之前我也曾清理过一些其它地区的古代墓葬 , 我的发掘经验告诉我:遗物要么是水平放置的 , 要么是有一定的角度 , 只要沿着这个角度向下清理就能把遗物揭露出来 。 但当我沿着这条漆皮继续清理时 , 发现它呈弧形并且东西两头不断地往填土里钻 。 带着困惑我去请教周老师 。 他指挥发掘工人先把遗物四周的填土挖下去 , 再细致地剔除包裹在遗物四周的填土 , 手铲在他的手里轻盈地飞舞着 , 一面车轮的上半部分逐渐映入眼帘 。 周老师潇洒地把手铲往土里一扎 , 拍拍手上的土对我说:“我们要有重大发现了!这是车轮 , 下面应该有辆完整的马车 , 你要细心清理!”——重大发现!马车!我既兴奋又忐忑地欢呼着 。 我们把这一发现及时向单位领导做了汇报 , 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惠福、副所长王辉多次会同有关专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参观 。 期间我的兴奋度依旧不减 , 每每到了午饭时间 , 也迟迟不愿从墓葬中出来 。 为此周老师还善意打趣地批评我:革命工作既要认真也要注意身体!人是铁 , 饭是钢 , 吃饱了再好好干!我心想:是怕我上来的迟 , 耽误大家吃饭吧?当然这是句玩笑话 , 不过我们考古工地确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发掘人员不就位不开饭 。 其原因 , 一是发掘人员劳动强度最大、最辛苦 , 他们享有吃饭的优先权;二是考古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兄弟 , 要始终保持步调一致 , 彼此相互关心、照顾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