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宋代的一首禅诗,禅意浓浓,恬静的禅境令人物我两忘

生活中充满了艰辛和痛苦 , 有时候越努力越觉得看不到出路 , 于是心境便感到迷茫和无助 。 其实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真实体验 , 其中既有酸甜苦辣 , 也有生离死别 , 没有谁可以真正地超凡脱尘 。 但是只要善于取舍 , 就能心情放松 , 忘记烦忧 。
宋代有一位诗人性格执拗 , 眼中容不下沙子 , 心里更无法容忍那些蝇营狗苟之事 。 不过诗人晚年却逐渐地喜欢恬淡的生活 , 也对禅境产生了向往之情 。 下面分享宋代的一首禅诗 , 禅意浓浓 , 恬静的禅境令人物我两忘 。
和宿硖石寺下
宋代:赵抃
淮岸浮屠半倚天 , 山僧应已离尘缘 。
松关暮锁无人迹 , 惟放钟声入画船 。
赵抃是北宋名臣 , 他从小孤贫 , 却勤奋苦读 , 曾担任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 , 时称铁面御史 。 诗人喜欢登山临水 , 虽然退隐后已经是古稀之年 , 依然遍游名山大川 , 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游访了硖石寺之后 。
硖石寺坐落于淮河岸边 , 由于并非名刹 , 不仅香火不太旺盛 , 而且游客也显得稀少 。 不过这里远离尘嚣 , 环境幽静 , 却吸引了很多禅者来此修行 。 诗人也是偶然路过 , 却被此处秀丽的风景陶醉 , 更向往僧侣们闲适的生活 。
诗人有一次出差经过安徽凤台 , 看见这里有一座寺院 , 于是便欣然前往参观 。 首句先描绘了寺院周围的场景 , “淮岸浮屠半倚天” 。 客船沿着淮河前行 , 傍晚时在岸边停泊 , 诗人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座高山 , 山上高耸的佛塔清晰可辨 , 还可以依稀听见隐约的钟磬之声 。
“半倚天”三字 , 描绘出直入云霄气势;浮屠是一个多义词 , 这里指佛塔 。 佛塔是供奉高僧圆寂后舍利子的地方 , 人们瞻仰这些历经沧桑的遗迹 , 必然在心中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 也会联想到那些僧侣们的日常生活 。
接下来就承接首句 , 抒写了诗人的想象 , “山僧应已离尘缘” 。 诗人站在山脚 , 仰望高高耸立的岩壁和松柏 , 更对寺院里的场景浮想联翩 。 诗人仿佛神游于山巅 , 不仅欣赏了悠悠白云 , 似乎还看见了很多辛苦修行、又远离凡尘的高僧 , 立刻感慨万端 。
“应已”二字 , 带有一点猜测意味 , 寺院里的一切似乎都充满了神奇的感觉 , 也吸引着人们的阅读兴趣 , 更希望跟随诗人的脚步 , 一探究竟 。 虽然天底下的寺院大同小异 , 但其文化氛围、风景名胜却各自不同 。 所以即使诗人行万里路、览千座庙 , 却依然不愿错过参观其他寺院的机会 。
后两句充满禅趣 , “松关暮锁无人 迹 , 惟放钟声入画船 。 ” 硖山只是一座小山 , 作者用“倚天”进行描写 , 略带夸张 , 明显具有主观色彩 , 山里的古寺也有作者心境的投影 。 所以诗人认定山中必有高僧 , 于是便不惜体力 , 前往探访 , 也希望与他们坐谈禅理 。
可是栅栏上的一把铁锁却让人极其失望 , 诗人再环顾左右 , 更是杳无人迹 , 才子心中立刻涌起一份怅惘之情 。 不过这时又响起了悠扬的钟声 , 天宇间又变得庄严肃穆 , 也稍微让他心中觉得有些宽慰 。 “入画船” , 彰显出作者的身心已经融入钟声 , 好像也超凡脱俗 , 体验着宇宙的恒久 。
赵抃的这首禅诗充满想象 , 抒写了作者的探访经历 , 也让读者体验了禅境的幽静和神奇 。 诗人在描写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场景 , 从山脚到山上 , 再从山巅到客舟 , 似乎非常不舍这里的闲适生活 , 但又无法放下世俗的名利 , 只好收藏钟声入画船 , 也寄托了一份对未来的期望 。
【禅诗|宋代的一首禅诗,禅意浓浓,恬静的禅境令人物我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