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虞山风雅 小馆大藏(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二 )


据专家介绍 , 此类口沿较直、腹部宽深、外观庄重而又实用的碗 , 在宣德时期称为“宫碗” , 其样式在正德时为官窑器所常用 。 此碗造型规整 , 构图严谨 , 与台湾《明代陶瓷大全》中一件正德青花牡丹纹大碗形制、图案基本相同 , 但绘制更为精细 。 其色泽浓艳鲜丽 , 在正德青花中较为少见 。
【虞山|虞山风雅 小馆大藏(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清乾隆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是一件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品 。 瓷盘造型规整 , 胎质致密 , 施釉温润细腻 。 在白如霜雪的盘面 , 以过枝法绘迎风怒放的粉色芙蓉花3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4朵 , 缀连花朵的是淡绿和深绿的枝叶 , 花朵上方有一只展翅飞舞的蜻蜓 , 栩栩如生 。 盘外绘芙蓉花、花蕾各1朵 , 间设菊花2朵 。 瓷盘绘画着色交替使用珐琅彩和粉彩两种颜料 , 粉彩因有玻璃白打底晕染 , 使花瓣呈现出薄而艳丽、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 而珐琅彩由于彩料较厚 , 有堆料凸起的感觉 , 更增加了花蕊的立体感 。
珐琅彩瓷器创始于清康熙年间 , 多为杯盘、壶瓶等小件 , 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一些宗教、祭礼活动之用 , 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进口珐琅彩原料 , 以西洋油画技法在瓷器上绘制图案 。 雍正时期 , 珐琅彩瓷制作趋于精进 , 所用瓷胎绝大多数为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后送到清宫 , 由宫廷画家绘图后二次烘烧而成 。 乾隆前期珐琅彩瓷在雍正的基础上继续烧造 , 后因乾隆偏爱景泰蓝而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 这件瓷盘即为此时期产品 , 其瓷胎仍为造办处库存的上等白瓷 , 而绘画着色则采用珐琅彩和粉彩两种颜料 。 由于嘉庆朝很少见御用珐琅彩瓷器 , 故此盘对于研究其工艺的转变和衰落有重要价值 。
“四王”山水韵悠长
明清书画是常熟博物馆藏品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 清初 , 江南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 , 其山水画对清代画坛影响颇深 。 常熟博物馆收藏多件“四王”作品 , 其中 ,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王翚《芳洲图》轴最负盛名 。
王时敏为江苏太仓人 , 清初“四王”之首 。 其所作《仿古山水》册共十开 , 四开设色 , 六开水墨 。 其中仿董源、巨然、赵大年、赵伯驹、米芾、赵孟頫、倪云林、吴镇各一开 , 仿黄公望二开 。 构图稳重 , 落笔沉着 , 色彩明丽 , 气韵温润苍古 。 虽为仿宋元各家山水 , 亦有作者自己的风貌 。
王翚为常熟人 , “虞山画派”鼻祖 。 《芳洲图》是王翚76岁时为好友许天锦(号芳洲)所作 。 此图绢本 , 青绿设色 , 纵185厘米 , 宽84.5厘米 , 画面布局恢弘 , 构图严谨 。 前景绘大树三株 , 夹江掩映 , 其下一舟横渡 , 群雁争飞 。 中景为一组村舍景物 , 错落有致 , 意境悠然 。 其上群峰屹立 , 层层推远 。 全图动静结合 , 气势连贯 , 用笔水墨滋华 , 精纯熟练 , 充分体现了王翚的艺术造诣 。
明清时期 , 江南富庶 , 收藏成为当地的时尚 。 常州古里瞿氏的铁琴铜剑楼 , 为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 , 自乾隆时的瞿绍基起 , 即收藏古籍善本、金石古玩 , 其后代代相沿 , 成为史上少有的五世收藏之家 , 收藏总量达数千件 。 王翚《芳洲图》轴便是出自其中 , 1982年由第五代楼主瞿凤起捐赠家乡 。
楞严孤本世稀有
晚清翁家是常熟的望族 , 为常熟官宦家族收藏的代表 , 其中以同治和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收藏最著 。
常熟博物馆有一套元写本《楞严经》 , 为翁同龢旧藏 , 孤本 , 2008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此经书现存6卷 , 每卷1册 , 分为两函 。 封面中间书写经名 , 底部书“元僧世珠手录”和“嘉定胡徵珍藏” , 旁侧绘“双龙戏珠”和“莲花盛开”图案 。 首册经书的开卷页上绘有礼佛图 。 封面图文和礼佛图俱用金粉书绘 , 内页经文则用银粉书写 , 字迹端庄秀美 。 经书上有多处翁同龢的题跋和印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