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考古百年,浙江考古交出了一张怎样的成绩单?今天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太大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今年 , 中国现代考古已走过百年 , 浙江考古在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和成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良渚 , 除了良渚 , 还有太多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导力量的全省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下 , 浙江考古为构建浙江大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 更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展示 , 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展示 , 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展示作出了重大贡献 。 浙江是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酒的主要起源地 , 遥遥领先同时期周边的耜耕到犁耕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技术催生和促进了这一地区文明化进程 , 良渚文明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地 , 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水利设施等的发明发现地 , 也在浙江——这是今天早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在朋友圈发的一段暖场 。
11月9日 , 一场名为“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 。 这场会议 , 给大家上了一堂浙江历史大课 , 也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
我们来看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干货满满的总结:
站在中国考古百年的历史交汇点 , 回顾浙江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 可谓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
1936年 , 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 , 拉开了浙江现代考古的帷幕 。 1950年3月 ,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 , 逐步开展有组织的考古工作 , 相继实施了钱山漾、邱城、马家浜、乌龟山南宋官窑等遗址的发掘 , 尤其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确立 , 实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 并被写入中学历史教材 。
80多年来 , 几代浙江考古人立足中国传统和浙江现实 , 扎根田野、接续奋斗 , 不懈努力:填补了浙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 , 使浙江人类史上溯至100万年前;建立起自万年上山文化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 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钱山漾、肩头弄等一批考古学文化以浙江地点命名;原称为“蛮夷之地”的浙江成为世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 , 全球最早或者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彩陶和水利系统的发现地 ,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地 。
自1990年开展“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 , 浙江共有19个项目获此殊荣;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获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最近发布的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 , 有4个项目入选;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 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 。 浙江的考古对构建浙江大历史、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 , 展现浙江人对我国、对世界及至全人类的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是通过考古实证了浙江是世界万年稻作农业之源 。 民以食为天 。 水稻是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 它养活了世界二分之一的人口 。 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 , 具备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证据链 , 距今有一万年 。 余姚施岙遗址首次发现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古稻田 , 具有完备的路网和灌溉系统 , 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遗存 。 临平茅山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古稻田遗址 , 根据稻田土壤植硅体与稻谷重量关系推算 , 亩产可达141公斤;良渚池中寺粮仓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埋藏量就达20万公斤 。 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 , 证明了浙江毫无疑义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此还专门题写了“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8个大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