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二 )


陈青庆:时代语境的整体变迁以及个人趣味的差异性都会对读者产生影响 , 从而生成不同的阅读期待 。 从时代语境上来说 , 鲁迅生活的旧中国面临着两个时代课题 , 一个是国家内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 另一个则是外部的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造成的民族危机 。 因此 , 诞生于此时的鲁迅文学 , 天然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 , 而鲁迅创作的一大目的便是希望通过文艺疗救国人的精神 , 进而实现社会的变革 。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 , 鲁迅说自己的写作“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 引起疗救的注意” 。 当时对鲁迅作品的阅读 , 相当一部分都聚焦于其国民性批判与社会革命的部分 。
在21世纪的今天 , 中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除了课堂教学外 , 人们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 , 其侧重点也更加多元 , 可能是为了鉴赏孔乙己、阿Q等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 , 从中学习鲁迅的文学创作手法;也可能是意在通过鲁迅的文字感知旧时代的历史细节;甚至可能是想借助鲁迅创造新的互联网流行话语 , 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 如今的鲁迅研究也不仅仅只关注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等 , 鲁迅文学的叙事结构、鲁迅复杂而深刻的思想体系、鲁迅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等都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 。
鲁迅先生的生平轶事
@Frajka:鲁迅上学的三味书屋为何不设在周家宅邸里?当时周家也算名门望族 。
陈青庆:周家原本在绍兴当地确实是名门望族 。 一方面 , 周氏一族经济条件优渥 , 不但在绍兴有老台门、新台门和过桥台门三处大宅 , 而且拥有数十亩水田 。 另一方面 , 周家是官宦人家 , 社会地位高 。 前面提到的“台门” , 在绍兴当地就是指士大夫阶层的宅邸 。 鲁迅的祖父周介甫出身于晚清翰林院 , 后官至内阁中书 , 长期在北京做官 。
鲁迅少年时最初是在周家的家塾中接受教育 , 跟随叔祖周玉田读书识字 , 完成启蒙 。 后来鲁迅按照父亲的指示 , 到三味书屋读书 。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最有名 , 同时也是最严格的私塾 , 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重点中学 。
@谭清:鲁迅选择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工作之外 ,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陈青庆:关于第一个问题 , 我想根本原因在于鲁迅改革与启蒙的立场 。 其实在弃医从文之前 , 还存在着一个“弃文从医”的鲁迅 。 鲁迅从小便熟读诸多古典小说 , 对文艺怀抱着浓厚的兴趣 。 而他之所以选择学医 , 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因庸医延误治疗而死 。 他在进入新式学堂后“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 于是希望通过学习现代医学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 另一方面是在日本维新的历史上 , 西医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所以他也希望借此促进中国人对维新改革的信仰 。 于是 , 他自觉地压抑了对文艺的热爱 , 选择投身于医学的学习中 。 然而 , 鲁迅在学医过程中发现旧中国的弊病之根本在于国人健全精神的阙如 , 而非肉体的羸弱 , 真正要紧的改革是精神思想层面的 。 而要实现这一点 , 鲁迅认为应当借助文艺 , 于是便有了弃医从文的选择 。
关于第二个问题 , 我认为 , 在将鲁迅视为一个伟大人物之前 , 我们应认识到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 鲁迅的一生既有过“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气 , 也有过如入“无物之阵”的犹疑与自我否定;既曾为家族的和谐而惨淡经营、妥协忍让 , 也曾有过为寻得爱情不顾一切的坚定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