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从无墙到无界:高校博物馆如何守正创新( 二 )


走向超级链接:开展跨界融合传播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移动正式启动“博物馆5G新生活”项目,推出AI合拍机、AR探究镜、数字画屏、手势全息、姿仿秀、衣冠秀、交互魔屏等一系列数智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智慧博物馆建设瞬时成为热议话题。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配的5G时代已经来临,博物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时间与空间交叠的媒介,其未来的传播实践将越来越体现在如何建立物与人的连接上,从而影响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方式和对生活的感知状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拥有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联合体的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持续开发新的互动课程和相关的数字移动技术,汇集了2000多个在线展览、互动游戏、课程规划、短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数十个基于线上体验的学习项目,并且大力实施数字“徽章奖励计划”,鼓励参与者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并与大学进行合作换算为课程学分,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大为提高。
随着博物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朝向更泛在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化迈进,高校博物馆首先需要重新梳理自身馆藏资源,融入交互设计思维与方法,融通空间场景应用与智能媒体交互,综合利用3D(三维数字化)、CG(计算机动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以及全息影像等技术,实现展示内容的多样性、完整性以及展品和观众的交互性,形成博物馆的“神经系统”。其次,借助多样化、复合型、互动式的智能应用,创新博物馆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打造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高交互性、高内容适配性和充满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最后,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提供定制化教育产品和精准服务,探索“+博物馆”和“博物馆+”的跨界融合业务模式以及创新性博物馆教育解决方案。
走向超级链接的过程是一个随时应对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克服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的过程。正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2019年的自我改造行动那样,通过重新构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更加强调对话性、参与性、情感性,通过推动一系列体现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互动关系的展览、活动和教育项目,力求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时代实现情景化科学传播和情感式人文教育。
每座博物馆都是一所大学,一流大学要建设一流的博物馆。在文化全球化发展和多元化表达共存并进的时代,从无墙到无界的高校博物馆,理应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成为大学连接社会的纽带和走向未来的桥梁。
(作者:蒋多,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