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山水有大美而不言——杨良民山水画又读( 三 )


杨良民山水能达到如此的境界,是他学而广,思而深,学而不泥,思而不僵的结果。比如,他的山水格局近乎宋人,但他的笔墨变化则取之于元人,从中不难见到宋人的气骨,元人的风韵,有范宽的雄峻、李唐的万壑松风,有黄公望的圆润、高克恭的笔力扛鼎,也有王蒙布局之繁富、石涛意境之清新、龚贤积墨之苍厚,然而这一切又都若有若无,似与不似,而被杨良民大家手笔所包孕而脱胎换骨,转化为自己的笔墨品格。再比如,黄宾虹、李可染对他的影响最大。黄宾虹来自于他特有的金石、书法笔意所形成的“五笔七墨”的语言风格以及浓墨深邃的画风,早已成为杨良民酝酿自家风格的动力,但他却力避了“千山一面,十幅一幅”的诟病,在表现颇多新意的山情水境上别开生面,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李可染开创的抓住“写生”这一重要环节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之路,无疑指引着杨良民的航向,在他的画中,更注重积墨之清、亮、透,更强调在积墨中感受线条的魅力。我以为,这或许是杨良民山水画的最动人之处,也是他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的诠释与彰显。
笔墨&山水有大美而不言——杨良民山水画又读
文章插图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石涛此段话,仿佛是对杨良民山水画最精辟的诠释。“蒙养”对他而言是汲取与思考,是慧根灵性的启发,是理念哲思的浩大。“生活”对他而言,则是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山川万物具体形态的独立把握。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杨良民的山水已“入深”与“成厚”。其深与厚,既指他笔墨蒙养的深与厚,也指他的画作的意趣之深与气质之厚。他的精湛大气的笔墨,正是功夫的日积月累而成。从语言上看,他胜在骨法,也胜在墨韵,他已积古今笔墨之大成,日趋丰富厚重,呈现出一种“道法自然”之妙。从意境上看,他吸吮包含甚多,是以意象传神,由独特面貌求得独特神韵,写出了山河的魂灵,有耐人咀嚼之深味。他的山水画语言的创造意识一直建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本体意志的合一,并有机地把包括形、光、色在内的西画创作技巧和传统的写意笔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使写意的中国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获得更强的表现力。杨良民的山水因此具有宏大的解读空间,必将对当代中国山水画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推动中国山水画深层次的变革与发展。
文/张本平
【 笔墨&山水有大美而不言——杨良民山水画又读】(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评论家、鉴赏家、书画家、教育家,是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