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洞庭湖老麻雀”新画像|岳州扇传承人刘正文:烟雨江湖,扇底雄风
编者按:洞庭湖的老麻雀——见过风浪 。 洞庭宽广 , 浪头浪尾的皱褶处 , 由来就有一种精神让人驻足心动 。 通江达海的岳阳 , 既有“巴陵胜状” , 又见岳州新唱 。 近日 , 红网时刻新闻采访人员来到岳阳 , 与一群手艺人对话 , 对“洞庭湖老麻雀”进行新画像 。
文章图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技艺传承人刘正文 。
红网时刻采访人员 刘璇 赵曼 岳阳报道
“岳州扇往后何去何从?就看你们这些老手艺人了 。 ”
岳州扇 , 又称巴陵扇 。 制作始于明末清初 , 有近400年的历史 。 在上世纪70年代末 , 与杭州扇、苏州扇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扇 。
上世纪90年代 , 因市场变化 , 传统制扇行业开始走下坡路 , 经营了40年的岳阳制扇厂退出历史舞台 。 在关闭厂门的最后一刻 , 老厂长握着刘正文的手 , 吐出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 。
往后的20多年里 , 刘正文用传统加创新的方式 , 扛起了复兴岳州扇的大旗 。 2018年10月 , 刘正文被省文化厅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技艺传承人 。
“轻摇巴陵扇 , 风韵动五洲” , 这句流传在制扇行业里的佳话 , 充分说明了如今岳州扇的地位发展趋势 。
从舞勺之年到古稀之年 , 刘正文在制扇行业里起起伏伏半个多世纪 。 作为技艺传承人和领路人 , 他参与见证了成千上万的岳州扇如何走出岳阳 , 走出湖南 , 成为名扬海外的文化品牌 。
延续扇子世家的未竟之路
明清以来 , 岳州扇就是岳州一府四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 据明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平江扇多 , 骨面而轻” 。
与平江接壤的渭洞山区竹子资源丰富 , 不仅生长茂盛 , 且质地嫩、韧性好、纤维均匀、竹节长 , 非常适合做扇子 。 这里成为了岳阳各家扇厂以及毗邻的湖北洪湖、武汉 , 甚至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各大扇庄扇骨毛坯的制作和加工基地 。
除了渭洞乡 , 周边毛田、月田、公田一带田少山多的地方 , 也有不少人进入渭洞从事扇骨的生产和贩卖 。
1952年农历七月 , 刘正文就出生在毛田镇上的一个扇子世家 。 父亲刘如东年轻时 , 同许多当地人一样 , 曾经深入渭洞学习制扇技术 。 后来 , 又从事贩卖扇骨子的行当 , 常年累月奔波于洪湖、武汉、南京、上海等地 。
在幼子刘正文年仅两岁的时候 , 刘如东因劳碌染疾 , 撒手人寰 。
父亲与扇骨子打了一辈子交道 。 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 , 刘正文的命运竟也指向了父亲未走完的那条路 。
1966年 , 正在读初一的刘正文 , 被迫停学 。 为了给含辛茹苦带大7个儿女的母亲减轻负担 , 他告别家人 , 来到渭洞拜师学艺做扇骨子 。
学习制作扇骨的全套工艺流程
彼时 ,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 对于刘正文来说 , 依旧是遥远的山外面的世界 。 在14岁的年纪 , 他抑制了往外走的好奇心 , 一头扎进了穷乡僻壤大山深处 。
当年的渭洞 , 盛产楠竹 , 扇子作坊遍布大山山坳 , 做扇子的师傅一般就地取材制作扇骨 。
“这里的楠竹通体修长 , 有十五、六米长 , 直径达到20厘米 , 竹节之间达40厘米 , 这就是制作扇骨的优质原料 。 ”
当时 , 刘正文就跟师父寄居在大王洞打箭山黄花垱一户姓兰的农户家里 , 在那里 , 他学习了制作扇骨的全套工艺流程 。
从选材开始 , 他很快能够从生长年龄不同的成片竹林中 , 选准5-6年的成竹为扇料 , 砍下来锯筒、劈片、推青、钻眼、晒干 。 存放一定时间后的扇料 , 经过拉光、钻眼、镶头道、拉尖、刮楞、弹头等工序 , 做成扇骨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