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洞庭湖老麻雀”新画像|岳州扇传承人刘正文:烟雨江湖,扇底雄风( 二 )
每天 , 刘正文都是一边听着打箭山上竹林窸窸窣窣的声响 , 一边埋头做扇骨 。 “那时候心无杂念 , 唯一的目标就是多挣工分多赚钱 , 补贴家里 。 ”
精湛技艺成为技术骨干
8年后 , 刘正文不仅能做扇子挣钱补贴家用 , 还因为精湛的技艺 , 1974年被招聘进入了岳阳制扇厂工作 , 并且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
资料显示 , 1957年岳州扇开始外销 , 成为湖南省最早出口的轻工业产品之一 。 1960年建立岳阳制扇厂 , 产品既出口又内销 。 1975年国家轻工部在全国扇子行业评比中 , 将“苏州扇”“杭州扇”“岳州扇”并列为中国三大名扇 。
上世纪70年代末 , 是岳州扇走向兴盛的时期 , 也是刘正文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阶段 。 在厂里 , 他除了带学徒 , 还参与开发岳州扇新的花色品种 。
进入80年代后 , 岳阳制扇厂利用岳阳市列入长江中下游首批对外开放城市的机遇 , 大力发展旅游工艺产品 , 在发掘和整理传统制扇工艺的同时 , 不断创新工艺、丰富花色品种 , 开拓了以纸扇为主的各种制扇工艺 , 开发了纸扇、羽毛扇、绢扇、骨扇、绒扇、套扇等186个品种、500多个花色 。
之后 , 为了扩大生产 , 岳阳制扇厂在相邻的南井村开辟了岳阳制扇厂南井附属分厂 , 专门为制扇厂生产加工毛胎 , 刘正文等技术骨干被派去负责技术指导 。
创办“岳阳巴陵扇社” 转型书画艺术扇
上世纪90年代 , 由于电风扇、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 , 扇子渐渐被人们所“抛弃” 。
扇子市场开始萎缩 , 生产和销售扇子的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 90年代中期 , 眼看着扇子企业一家家凋落 , 措手不及间 , 刘正文所在的岳阳制扇厂也倒闭了 。
厂长的那席话 , 让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
直到病倒前的一刻 , 父亲还在与人交谈扇子方面的事宜 , 说自己准备在城里办个扇厂 。 “当时好像有一种使命落在了我的头上 , 驱使着我去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 ”
于是 , 刘正文带领自己的家人和部分员工 , 创办了“岳阳巴陵扇社” 。 因为当年在南井村打下的基础 , 当地的磨子山也成为了刘正文的建厂基地 。
面对下滑得很厉害的制扇行业 , 刚开始 , 刘正文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
有一次 , 他无意中读到丰子恺《扇子的艺术》一文 , 里面写道:“扇子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 。 ”
刘正文被一击即中 , 他脑海里蹦出一个简单又深刻的想法:日常生活中 , 真正用扇子降温的人越来越少 , 但扇子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却是永恒久远的 。
刘正文决定换一种生产思路 , 把主要精力放在书画艺术扇的设计制作上 。 他坚持扇骨与扇面绘画并重 , 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 做精做细 , 呈现出更加古典雅致的气质 。
为了进一步适应不同层次的顾客特别是扇子鉴赏和收藏家的需要 , 刘正文他们还在保留常规品种的基础上 , 请当地有名的书画家 , 设计绘制了潇湘八景套扇 , 还有展示巴陵胜状、洞庭风光的手绘扇面 。 同时 , 一批大气的书画艺术挂扇也相继出炉 。
文章图片
展示巴陵胜状、洞庭风光的书画扇 。
“扇子送凉 , 不意成艺” 。 刘正文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画家吴冠中的名言 , 手中轻摇的扇子 , 漂亮地完成了由实用价值向艺术价值的华丽转身 。
独一无二的全斑竹扇
斑竹 , 又称湘妃竹 , 舜帝与娥皇女英的故事赋予了它一个美丽的传说 。
岳阳的君山和永州的九嶷山上都产斑竹 。 “用斑竹制作岳州扇 , 更能体现湖湘特色 。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