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生活里的京剧术语

【京剧|生活里的京剧术语】京剧艺术虽日趋小众化 , 但许多术语却早已大众化 , 在生活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 。 比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有板有眼”“一板一眼”“没板没眼”等 , 都是京剧术语 。 虽然严格地说 , 有的术语形成时间比京剧还早 , 如“有板有眼”出自明代王骥德的《曲律》:“凡盖曲 , 句有长短 , 字有多寡 , 调有紧慢 , 一视以板眼为节制 , 故谓之板眼 。 ”明朝还没有京剧 。 但由于京剧的影响力 , 提到板眼 , 人们自然先想到京剧 , 而不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典籍 。 这些术语在生活中都另有含义 , 如“有板有眼” , 用来形容一个人行为规矩、做事稳重 。
京剧的板、眼 , 一般对应音乐的强拍、弱拍 , 如一个四二拍(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两拍)的节奏 , 第一拍为“板” , 第二拍则为“眼” , 称作“一板一眼” , 是京剧里的“原板” , 原板是所有板式的基础形态 , 节奏强弱鲜明、稳重、规矩 , 仿佛象征着一种生活原则 , 自然容易跳出戏剧 , 在生活中扎根 。 相反 , 若说一个人说话、做事杂乱无章 , 就用“没板没眼”来形容 。 但“没板没眼”在京剧里却并非贬义 , 而是“散板”的特征 。 散板唱腔因为没有板眼约束 , 演员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和自己的理解 , 自由处理各个分句和某字某腔的长短高下 , 貌似没规矩 , 也不是主要板式 , 但最不好唱 , 行内有“散板要准”的要求 。 散板最考验琴师 , 琴师不能死抠曲谱 , 而且必须会唱这段戏 , 才能和演员无缝衔接 。 生活中也有一些“散板型”的人 , 他们不拘礼法 , 但本质优秀 , 给这种类型的人当“琴师”可不容易 。
有一个说法是 , “一个唱红脸 , 一个唱白脸” , 或“有唱红脸的 , 有唱白脸的” , 是说在做一件事情时 , 有人说好话 , 有人说坏话 , “红脸”“白脸”一起戏弄或欺骗当事人 。 “红脸”“白脸”出自京剧脸谱 。 在京剧里 , 一般把忠臣或好人扮成红脸 , 把奸臣或者坏人扮成白脸 , 红脸是正直的象征 , 白脸则象征奸邪 , 如关公是红脸 , 曹操是白脸 。 这样的角色一出场 , 观众从脸谱上就能看出是好人坏人了 , 在艺术创作中 , 称之为“脸谱化” 。
如果一个人出自名校、工作做得又好 , 我们夸奖他 , 会说:“人家可是科班出身!”“科班出身” , 比喻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人 。 “科班”一词 , 是典型的京剧术语 。 清末民初 , 京剧行相继出现一批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 , 科班传艺经验丰富 , 教学方法严格 , 许多知名的演员大多是科班出身 , 最著名的如“富连成”科班 , 培养出许多大师、名角 。
还有一些术语如“行云流水”“字正腔圆”等 , 也都源自京剧 。 前者特指京剧的流水板 , 唱腔流畅优美 , 就像飘浮的云和流动的水;后者所说的“字正” , 是指字的发音要准确 , “腔圆”就是旋律要优美、有韵味 , “字正”才能听懂 , “腔圆”观众才爱听 。 在生活中 , 我们说某件事完成得顺利、干得漂亮 , 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若夸一个人说话好听 , 就说他“字正腔圆” , 当然这只是浅层含义 , 还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 , 比如言行标准、观点正确等 。 我们习惯将一个单位的顶梁柱(骨干人才)称之为“当家花旦” , “花旦”是京剧的一个行当 , 在这里显然也被生活化了 。 至于像“压轴好戏”这类术语 , 更为人熟知并在生活中运用 , 不过多数人也好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若作为京剧术语展开说 , 就又是一个大篇幅了 。